朱棣文中国行推行"绿色外交" 时刻不忘"攀交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朱棣文中国行推行"绿色外交" 时刻不忘"攀交情"
2009年07月20日 10:4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朱棣文在天津大学“寻根”。李想/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与大多数高官出访都是“务虚”相比,朱棣文这位专家型部长的中国行有着更实际的目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廖雷、米兰发自北京 “这是我父母结婚时的照片,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你们可能会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帅气的父亲、漂亮的母亲?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我长得还是有地方像我母亲的。”

  朱棣文依次展示幻灯片上的老照片,翻到一张他婴儿时期的照片时,演讲台下的天津大学的学子哄笑起来。

  这是朱棣文此次访华的最后一站,7月14日他同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一同抵京访问。3天的行程中朱棣文密集地与中国官员会面、演讲、参观,直到最后一站才放松下来。

  为“碳排放”辩解

  朱棣文在华最后一站的安排颇富温情意味。他的外祖父李书田1923年以学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并于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后担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至1949年。朱棣文在演讲前还接受了天津大学赠送的礼物——其外祖父李书田在北洋大学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

  当然,朱棣文此行并不是为了“寻根”,他与骆家辉联袂访华,更主要的是作为奥巴马总统的政策执行者,前来与中国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在新能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

  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的专访时,朱棣文说:“我们俩一起来到中国,就是要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美中关系至关重要。对我而言,此次访问就是要与中方共同合作降低能耗,并实现我们两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向可持续利用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变。”

  日前,美国提出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引起了中方的不快,“碳关税”是否会影响中美关系?

  朱棣文对此辩解说:“我们希望与中方合作共同推广节能理念,如果这些理念和技术得到推广,那么中国可以在国内使用这些技术。那时,我们在大规模建设节能建筑的时候,就不再需要从国外进口节能的建筑材料,而是可以在国内生产,就不需要缴纳关税。”

  当记者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应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时,朱棣文对此原则表示理解,“发展中国家提出这样的这样要求完全正确”。不过他也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力的同时也应进行减排。

  高度关注中国节能技术

  与大多数高官出访都是“务虚”相比,朱棣文这位专家型部长的中国行有着更实际的目的。7月16日,《国际先驱导报》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专访朱棣文时,他正和骆家辉一同参观一个中国政府和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共同资助建设的节能建筑示范园,号称“零能耗健康住宅”的“美国之屋”。

  在这所400多平米的两层美国式木质楼房里,所有的电力和热力都由屋顶和房屋四周的太阳能面板提供。在会客厅,朱棣文抬头看着屋顶的LED节能灯,惊讶地问:“我正在美国找这样的灯,这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吗?”这里的负责人告诉他,这些灯具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朱棣文频频点头,若有所思。

  记者次日跟随朱棣文一行在河北廊坊参观了中国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新奥集团,这是他此次中国行中唯一一次对中国能源企业的访问,在此,他对中国的减排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朱棣文详细了解了中国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参观了微藻制备实验室等,他还特别嘱咐企业负责人传一份销售收入、研发经费等方面的详尽数据给他的秘书,要“要带回美国,好好研究”。

  学者转向推行绿色外交

  在来华推行“绿色外交”的过程中,朱棣文当然时刻没忘记和中国人“攀交情”,打感情牌。“我来中国的次数不下一打,”朱棣文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再次强调,他第一次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我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收到的邀请不如拿奖以后多。”

  “我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所以最令我高兴的是自己平安度过了童年,幸存了下来。”谈到自己的家庭时,61岁的朱棣文开玩笑说。朱棣文的哥哥和弟弟分别是大学教授和律师,他的英国妻子也是一名物理学家,在涉入政坛以前,朱棣文满脑子都是物理。

  2004年8月,他离开校园,开始担任美国能源部属下的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致力于推进清洁能源的研究;2009年1月,朱棣文就任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回顾了自己从一名科学家向一名科研管理者和政府高官转型的心路历程。

  “在那之前的几年,我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有意识地转变角色,离开舒适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职位,转向带领科学家,现在则是引导大众,来解决这些问题。”朱棣文回忆说。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