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杞县流传的钴60将爆炸的谣言,造谣者的责任要追究,但是,在谣言蔓延开来之前,在群众恐慌避难之前,政府部门为什么听之任之?
7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河南杞县流传钴60将爆炸的谣言,让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当地政府紧急应对,采取各种方式辟谣。18日,开封警方宣布“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帖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
造谣者危害社会秩序,自当受到惩处。但是,从群众拖家带口集体避难的情况来看,这个谣言显然已经广泛传播了,好在当地政府最终成功辟谣,真相一出,谣言四散,惶然离乡的百姓安心回家了。然而,这一事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比如,谣言何以比真相更会利用互联网?
6月7日,当地发生卡源故障,政府一直不公开情况,直到网上炒成一片了,才在7月12日第一次发布消息。可见,当地政府奉行鸵鸟政策,恰恰给了谣言生成与传播的时机。造谣者的责任要追究,但是,在谣言蔓延开来之前,在群众恐慌避难之前,政府部门为什么听之任之?这个责任难道就可以规避吗?
正如网友所说,“谣言?为什么有谣言?就是因为你不说!你不说,其他人就说,其他人说,就会乱说,他们没亲眼看到,只能这样传”。的确,在谣言流传于网络时,当地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及时出来说话?群众在等不来真相的情况下,信任谣言也是一种次优选择——一方面,这是人们出于自保的考虑,另一方面,政府的沉默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政府默认了谣言。
谣言可以利用互联网,那真相呢?要知道,只要政府部门开口说话,以准确、翔实的信息告诉百姓真相,就能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道理很简单,谣言是匿名的,而政府部门的说法是以政府公信力兜底的。
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有了,但有时谣言还是比真相传播得更快,这指向了另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具体部门、具体人员为谣言的传播担责?这种责任,不仅是行政层面的,一旦危及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还应上升到刑事责任的高度。唯有如此,一些政府部门才不会拿造谣者做替罪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