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近期极端天气:地球“发烧” 气候异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解析近期极端天气:地球“发烧” 气候异常
2009年07月15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专家建议,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7月14日,重庆、湖南、江西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1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拉响高温橙色警报,这是自10日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五天发布高温橙色警报。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二天发布了暴雨预报。

  自6月1日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天气变化多端,气象灾害频繁,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接连不断,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入汛以来我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特点,是否异常,原因何在?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福民。

  进入汛期,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进入汛期以来我国天气气候的总体情况。

  任福民:自进入汛期以来,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主要的气候事件有以下几个:

  ——暴雨极端性强,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6月,南方共出现4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6月28日—30日,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沿海普降大到暴雨,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共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10个省(区、市)214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0.5亿元。

  进入7月份,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南方也出现了大范围的过程性暴雨。广西出现了严重汛情。

  ——强对流天气频繁,大部地区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据统计,6月份,全国强对流天气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80亿元。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超过历史纪录。

  ——东北旱涝急转、夏季低温严重。5月底,东北中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旱情得到解除,但随后又呈现低温多雨态势,低温冷害严重。5月29日至6月末,吉林平均气温为1975年以来仅次于1992年的第二低。长时间光照严重不足,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干旱形势较严重。西北地区东北部及山西北部3月1日—7月6日降水量为72.1毫米,比常年偏少近五成,出现中到重度的干旱。

  ——高温天气范围广、强度大。6月23日—27日,我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涉及17个省(市、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新疆东部等地局部最高气温达40℃—43℃。目前,东南地区正在经历高温热浪。

  ——登陆台风多。截至7月13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5个编号台风生成,其中先后有“莲花”、“浪卡”和“苏迪罗”3个登陆中国,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大气环流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

  记者:这样的气候异常吗?

  任福民:入汛以来,我国的气候应属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等历史极值,除了刚才介绍的一些打破纪录的情况,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降水量方面,从6月1日到7月12日,黑龙江平均降水量为215.1毫米,创下了历史极大值;甘肃平均降水量29.4毫米,为历史最小值。

  气温方面,从6月1日到7月12日,西藏平均气温达到历史最高值,上海、宁夏为历史次高值。河南安阳(43.2℃)、河北邢台(42.4℃)、山东济南(41.2℃)、湖南岳阳(40.2℃)等地的最高气温均达到了历史极值。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记者:造成入汛以来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福民:造成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

  记者:每一次极端气象灾害都可以归咎为气候变化吗?

  任福民: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

  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继续变暖的背景下,天气气候会越来越多地“走极端”,包括台风和飓风在内的热带气旋可能更强,降水分布会更加不均。至于每一次极端气象灾害是不是都可以归咎到气候变化,还不好下结论。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要“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记者:面对日益频繁的气象灾害,政府和公众应该注意些什么?

  任福民:在我国,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0%,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为1%—3%,气象灾害动辄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

  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公众也要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克服侥幸和麻痹心理。实际上,这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记者: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改变呢?

  任福民:世界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发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少得多。

  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公众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我们现在的减排行为或许要几百年后才能见效,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从中受益。(记者 刘 毅)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