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兵者,国之大事。”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着战争的胜负。随着我军军官队伍特别是中青年军官素质的逐年提高,如何尽快提升士兵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从应征对象转为以应届高中生为主,到鼓励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再到今年高校预征入伍政策的出台,可以预见,征兵制度的改革正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步发展,渐入佳境。
理性>现实两端冷热不均
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读学生王猛近日获得假期回到学校参加考试,他惊奇地发现预征入伍公告已经张贴在醒目位置,征兵动漫、网页作品在校园网上更是提前上演。2007年王猛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这些都是秋季入学之后才能看到的情景。
大学生征兵提前了,而不同以往在校大学生入伍的是,此次预征对象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教育部门在政策答问中还表示,大三学生也可以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此次预征兵工作,按照学校规定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以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
王猛是2007年大学一年级时作为北京海淀区兵员应征入伍的,他的学籍可保留至退伍后一年。服役期间他每年可享受海淀区政府发放的一万元优待金,有的高校还给予一定数额的专项奖学金或者学费减免。据海淀区有关高校武装部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毕业生入伍预征优惠政策,将以往各高校的大学生入伍优惠举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非常及时。毕业生报名预征后一般需要通过身高、体重、肝功能、血液的初步体检,并由院系做出有关鉴定即可确定为预征对象,在冬季征兵开始后可以优先报名应征、体检、定兵。
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政策是继去年国家征兵主体结构性调整后的最新变化。“大学生当兵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武装部用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然而,相对于媒体和征兵部门的“热情”,截至目前,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工作却并未出现排队报名的“火爆场面”。
清华大学精仪系一潘姓毕业生坦言,参军报国的激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但基于现实的比较不一定人人都能实践,入伍预征政策在一些边缘学科、非重点院校应该会更受欢迎。
6月18日至19日,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网上咨询活动如期举行,两天时间里涌现出上万帖子,交流互动十分踊跃。但也有学生将预征制度与直招士官政策混淆起来,或者将征兵与国防生入伍、招聘文职人员进行简单经济量比,反映出当前预征政策宣传引导偏弱。不少本科毕业生对入伍提干、分配技术岗位、退役安置甚至军校考研等政策比较关注,可以看出较为明确和理性的入伍动机。
多元选择 多元认识
2001年8月,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当年冬季开始试点征集大学生新兵。近年来不断有毕业大学生怀着各自的军旅梦想加入新兵行列。
2003年从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入伍的张永祥如今刚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抱着对军营的憧憬,入伍之初他只打算服役后返校继续本科学业,后来考取了军校,便放弃了地方高校学籍。
“大学生参军入伍,除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还要看个人的兴趣志向。”张永祥说。他刚当列兵时也遇到很多同学不理解的目光,但他喜欢军营的氛围,两年的士兵生活让他更加留恋部队,于是选择了考学提干的道路。对此,张永祥认为,服役两年会给每个人带来全身心的改变。
张永祥也看到一些大学生战士对军队严格生活和高强度训练不适应,对同龄人毕业后担任军官、士官感到不平衡,对退役后二次就业问题想法较多。“退伍后可以领取一笔退役金,还有一些升学、就业的优惠政策,加上军营的磨练,参军入伍肯定是有利于今后就业的。”张永祥建议大学毕业生应该结合自己对军营角色定位的期许,站在人生规划的高度做出理性的选择。
张永祥同为大学生的战友中,有的选择返校读研深造,或者到地方创业工作,也有的选择留在部队提干、选改士官、考取军校……“政策越来越灵活,我们大学生战士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张永祥说。
今年6月,以北大学生高明事迹为素材的主题歌舞《骄子从军》被搬上舞台,首都观众给予高度好评。高明在军营初始并没有明确的成才目标,只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结果在退役的时候达到了自己想像不到的高度。
无论是谋求就业新途,还是想历练和重新塑造自己,或者抱有明确预期目标,高明认为大学生这些多元化的目标价值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惟有激情与理性兼容,理想与现实兼容,才能更加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需求,反映出时代的科学与进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