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党体制从18世纪起即成为英宪政中的重要内容。现英国主要政党有:
(1)工党(Labour Party):执政党。1900年成立,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用现名。领袖戈登·布朗,2007年6月当选。工党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执政。1997年大选获胜,并于2001年5月和2005年5月两次蝉联执政。近年来,工党更多倾向关注中产阶级利益,与工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远。政治上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取消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条款。经济上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建立现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视与美和欧盟关系为两大外交支柱,支持欧盟一体化建设,主张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加入欧元,但表示暂时搁置对《欧洲宪法条约》的全民公决。2001年有党员近40万名,是英第一大党。2003年因英协美参与伊拉克战争导致大量党员退党。截至2004年,党员人数降至约25万名。2004年6月,工党在英地方议会及欧洲议会选举中落败于反对党保守党和自民党。2005年5月,工党再次赢得大选,但在议会中的席位减少,所获选民支持率仅为36%,为历届执政党的最低。同上次大选相比,工党议席数减少45席,议会优势减少近百席。大选结束后,布莱尔承认伊战是造成工党议席数减少的原因之一。在2006年5月英格兰地区举行的地方议会选举中,工党遭遇惨败,仅获29个地方政府市政议会的多数席位。
(2)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对党。领袖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2005年12月当选。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近年来,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及英加入欧元,但强调英应该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现有党员约30万名。卡梅伦当选保守党新领袖后称,他要重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现代保守党。在2006年5月英格兰地区举行的地方议会选举中,保守党夺得68个地方政府市政议会的多数席位,保持地方政府第一大党地位。
(3)自由民主党(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多数派组成,领袖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主张维持与工党的合作关系,推动工党在地方及下院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采取比工党更“进取”的政策。主张削减地方税、改善住房和环境,提高退休金,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减少政府的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支持欧洲制宪,主张加入欧元。反对英参加伊拉克战争。现有党员7万名。
英国其他政党还有: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 (Plaid Cymru)、绿党(the Green Party)、英国独立党(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 (Sinn Fein) 等。
【重要人物】伊丽莎白二世: 国家元首。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为已故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6岁时开始接受治国教育,研读法律、历史和语言,能讲流利的西班牙语,也会法语和德语。14岁起开始参加电台广播等各种社会活动。二次大战期间,担任一些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战后担任更多的社会职务,经常巡视英国各地。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丈夫为菲利普亲王,受封为爱丁堡公爵。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受封为威尔士亲王,是英国王储。女王曾于1986年10月访华。1999年10月和2005年11月分别邀请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对英进行国事访问。戈登·布朗:首相。1951年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爱丁堡大学和苏格兰大学任教,并在苏格兰电视台任记者。1969年加入工党,1983年当选工党议员,历任工党苏格兰委员会主席、影子内阁财政国务大臣、贸工大臣和财政大臣。1997年5月工党执政后出任财政大臣,并分别于2001年6月和2005年5月工党再次胜选后连任。2007年5月17日,布朗获工党354名下院议员中313人提名,以绝对优势成为工党领袖唯一候选人,并于6月24日被正式选举为工党领袖。2007年6月27日,布朗接替布莱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52位首相。布朗爱好体育,上大学时曾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意外受伤致左眼永久失明。布朗还爱好阅读和写作,著有《约翰·史密斯:党的生命和灵魂》、《民族主义和权力下放中的政治和欲望》及《苏格兰:真正的分裂》等书。已婚,夫人莎拉·布朗曾是一家公关公司经理,有二子。
经济 英是世界上第六大经济体,欧盟内第三大经济体。私有企业是英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制造业仅占不到1/5。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英金融业遭受重创,经济形势严峻。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英GDP连续负增长,经济已正式步入衰退,面临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境。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英国失业率不断攀升,2008年底,全英失业人口达197万,失业率增至6.3%,为10年来最高。
2008年英经济基本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787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681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7%。
货币名称:英镑(Pound Sterling);1英镑=100便士。
汇率(2008年平均数):1英镑=1.85美元;1英镑=1.26欧元。
通货膨胀率:1.9%。
失业率:6.3%。
【资源】英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能源产业在英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天然气产量为838百万兆瓦时,原油产量7000万吨,煤炭产量1703万吨,总发电量达357万亿瓦时,2/3发电量来自煤和天然气。现有核电站14座,所提供电力占英国总发电量的20%左右。多数已老化,其中半数将在2010年退役,13座将在2023年前被关闭。采煤业完全私有化,近年来生产呈下降趋势。英森林覆盖面积281万公顷,占本土面积12%左右。主要工业原料依赖进口。近年来,政府强调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矿物燃料的依赖,建设“低碳经济”,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导,鼓励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培养企业和家庭节能意识。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比重从2004年的3.6%左右提高到10%。
(资料来源:2007年度英国经济季评)
【工业】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英制造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萎缩,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态势。2007年英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6%。2005年,英本国拥有的最大汽车生产企业MG罗孚公司破产。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和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产品,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农牧渔业】英农牧渔业主要包括畜牧、粮食、园艺、渔业,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近2/3。目前,英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53.3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低于其它主要工业国家。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公顷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近年来除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及英镑坚挺导致英农业收入减少外,疯牛病、口蹄疫和农药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按市场价格计算,2007年英国农业总产值为157.8亿英镑。近几年英农牧渔业生产情况如下:
谷物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3 2004 2005 2006
小麦 1428.8 1547.3 1486.3 1473.5
大麦 637 581.6 549.5 523.9
燕麦 74.9 62.7 53.2 72.8
甜菜 916.8 904.2 868.7 740
土豆 605.8 624.6 597.9 572.7
主要牲畜存栏量(单位:万头):
2003 2004 2005 2006
牛 1050.8 1058.8 1077 1057.9
羊 3581.2 3581.7 3541.6 3472.2
猪 504.6 515.9 486.2 493.3
(资料来源:2007年英国经济季评,英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英是欧盟国家中最大捕鱼国之一,捕鱼量占欧盟的20%,满足国内2/3的需求量。
【服务业】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是英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英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5.7%,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及金融服务,产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伦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从事跨国银行借贷、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发行、基金投资等业务,同时也是世界最大保险市场,最大黄金现货交易市场、船贷市场和重要非贵重金属交易中心,并拥有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截至2007年,共有约45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旅游业】英国是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世界第五位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从业人员210万。受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和“9·11”事件的影响,来英外国游客从1999年高峰时期的2570万锐减到2001年的2280万,同期旅游收入也从202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2002年数字开始回升,到2007年已达3260万人次,收入达370亿美元。增加的旅客主要来自欧盟国家。美国游客居海外游客之首,其他依次为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伦敦是外国游客必到之处,且旅馆众多,但旅馆房间多为豪华型,经济型房间较为紧缺;而餐馆在数量和风味上都有很大增加,可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主要旅游地区有:伦敦、爱丁堡、卡迪夫、布赖顿、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和剑桥等。主要观光景点有:歌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物、主题公园和商店等。
(资料来源:2007年度英国经济季评)
【交通运输】英交通基础设施较齐全。陆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均较发达。伦敦有十分发达的地铁网。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贯通,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铁路系统连接起来。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重视交通问题,为此制定了十年规划,计划从2001-2010年十年间投资1800亿英镑用于维护和改善交通。近年来的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1997年完成私有化。目前,英铁路总长达1.66万公里。2006年,铁路总客运量为464.97亿人公里;总货运量为221亿吨公里。全国铁路和伦敦地铁分别承担了铁路系统运输量的49%和44%,其余由轻轨承担。
公路:2007年英国公路总长达38.8万公里,其中3520公里为高速公路,承担着19%的交通量;9343公里为干道,承担14%的交通量;其余各种公路总和承担的交通量为62%。2006年新增公路145公里。85%的出行旅客由各类小汽车、家庭轿车和出租车运送,而公共汽车和铁路的运送量分别占6%和9%。截至2006年年底,注册的机动车辆总数为4024万辆。
水运:英内河航运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于货运。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内陆水运河,其次为福斯河。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2007年英国共有1000吨以上商船474艘,总吨位为1172.4万吨。2007年英国港口总吞吐量为5.83亿吨,出口2.18亿吨,进口3.65亿吨。英国大小港口众多,其中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有52个港口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伦敦、蒂斯-哈特浦尔、福斯、米尔福德-黑文、南安普顿、利物浦、萨仑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
空运:英国所有的航空公司和大多数机场均为私营企业。2007年,共有50多家航空公司,在役飞机952架,总运输量为541.81亿吨公里。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拥有300多架飞机,其航线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20座城市。英共有449家机场,其中35个机场年客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英最大机场是伦敦希思罗机场,也是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之一,盖特威克机场是英第二大机场。
【财政金融】每年4月1日开始新的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支)、支付债务利息和财务调整。财政预算收入含直接税、间接税和国民保险税收入三项。近几年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英镑):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财政收入 4531.27 4871.48 5207.68
财政支出 4574.36 4863.64 5084.49
截至2007年底,英外汇储备共计573亿美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6188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8%,财政赤字394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国际收支帐户逆差1150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7年度英国经济季评,英中央统计局网站)
【主要银行】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1694年成立,1946年成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
汇丰控股公司(HSBC Holding):世界第20大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1465亿美元。
皇家苏格兰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世界第36大公司。2007营业收入1083.92亿美元。
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世界第45大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1002.67亿美元。
巴克莱银行(Barclays):世界第70大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803.47亿美元。
劳埃德TSB集团(Lloyds TSB Group):世界第111大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592.26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7年财富全球500家最大公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