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几天时间,周森锋就发现自己被卷入了舆论漩涡的中央。
6月21日下午,湖北省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新一任人民政府市长。周森锋以全票当选。
也许很少有县级市市长的选举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但就因为当选者是一个从政不到5年、还需10多天才年满29岁的年轻人,又被冠以“中国最年轻的市长”的头衔,才使他成了少见的舆论热点。
一时间,各种消息、猜测和“揭秘”交织在一起,让周森锋和襄樊市都倍受舆论追问之苦。
襄樊市早已有计划栽培
周森锋当选市长的消息公布后,立刻成了新闻热点,媒体纷纷转载,许多网络媒体直接把这条新闻放到了首页。一时间,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市长”。
很快,“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无背景”又成了人们阅读热点,最先被质疑的是,他是否拥有深厚的家庭背景。
随着媒体的一步步挖掘,人们发现周森锋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父亲周根成会“拉坯”,是瓷窑里的技术工,靠给一些瓷器厂帮工挣钱养家,现在仍然在窑厂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母亲体弱多病。
到访过周家的媒体还发现,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周家并不富裕。老家的院落用砖石砌成,非常狭窄,庭院很小,3间房屋全是低矮的平房,门楼又窄又矮,用砖木建成。在周围邻居小楼的映衬下,显得很不起眼,几乎是全镇最差的住房。
据报道,周森锋研究生毕业后,周家为给他举办婚礼,借款在周森锋姥姥家建了一座两层小楼,至今还在为还款发愁。
周森锋妻子霍焰的家庭背景也进入了媒体和网友的调查视野。但想要找出“靠山依据”的人们再次失望了:霍焰和周森锋是老乡,同样来自普通家庭。霍焰的父亲霍文彬,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原为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下白峪煤矿会计,该煤矿整体转让后,现无职业;霍焰的母亲李焕亭,小学肄业,在家务农。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我能通过学习,顺利就业并走到今天的工作岗位上,如果说有什么‘背景’,那就是父母的养育、母校的培养、国家日益开放和民主的育人用人机制。”面对各种关于“家庭背景”的猜测,周森锋当时还愿意回应媒体。
接下来,他从政5年就成了市长的晋升路线又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一点甚至从当时一些评论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社会大众的狐疑:“29岁当市长,缘何很怪哉?”
随着他的履历一点点被挖掘,人们发现,他是2004年7月作为清华大学与襄樊市人才合作协议的第一批学生到襄樊市建委挂职的,他刚一挂职就是副处级,分管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等工作。与他同时来襄樊挂职的,还有另外两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其中一个挂职在规划局当副局长,也是副处级别。
一年挂职期满后,虽然挂职单位对3名干部都很满意,但最终只有周森锋一人留了下来。襄樊市组织部门对此很赞赏:“在2005年,清华的硕士生很多都去国家部委工作,他的决定还是很难得的。”
据有关人士透露,襄樊市领导都非常看好周森锋,近年来早已开始有计划培养。
“不能等到20年后他干出政绩来才提拔他”
但很快也有评论直言“为29岁的年轻市长捏把汗”,认为“晋升快的领导干部往往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基层工作积淀少,就意味着在以后的工作中底气少、解决困难和矛盾的经验也就少”,周森锋“能不能干好市长也真让人担忧”。
也就是说,他的“政绩”开始受到质疑。而且,5年6易其位的经历也让很多人怀疑,这样能够干出多大的成绩?
官方的评价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周森锋都是责任心强,作风民主,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而媒体从他的同事那儿得到了为数不多的一些细节。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周森锋在建委的同事时获悉,周森锋到建委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工程项目部锻炼,每天到工地上督察施工进展。尽管身为市建委副主任,但他总是与项目部的同事一起到小餐馆吃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大家请教。有一次南渠涨大水,城区内涝,需要垒沙堡,周森锋立刻扛起沙包。
记者还发现,他的同事对他推动建委信息化工作印象深刻。建委的第一个门户网站就是在周森锋的主管下建设起来的,这个网站后来成为建委政务公开的一个平台。在网站建设中,周森锋要求下属的二级单位公开一些数据和资料,例如,掌握房地产业务的二级单位公开房地产商的详细资料、该缴多少费用等等。这些数据长期以来从未公开过,个别部门“在数据公开方面有点拖沓”,但周森锋没有妥协。
还有同事因为他经常加班到深夜而认为他是“工作狂”,“有能力”也成了领导和同事对他评价的常用语。人们多次用“低调”来形容周森锋。襄樊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两口子都老实、本分、低调,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而觉得高人一等。
襄樊市一位主要领导表示,周森锋很优秀,给人的印象很好。这位主要领导认为年轻干部的选拔应该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周森锋现在的“政绩”固然不能和工作很多年的人比,但20年后再看肯定不错,“但提拔不能等到他20年后干出政绩来才进行”。
湖北省直机关一位公务员则坦言,从公务员内部看,29岁的处级干部并不少见。他不会嫉妒周森锋的“运气”,而是希望这成为常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