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利用叫好不叫座 专家建议提高水价拉开档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水利用叫好不叫座 专家建议提高水价拉开档次
2009年06月22日 10:2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水的大范围使用,最关键的不是行政命令,要靠经济手段来解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虽然没有明确数据,但我可以告诉你处理后的污水真正作为中水利用的很少,还不到10%。”在水利部等四部委组织的“节水中国行”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中水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听到“中水的回收利用是件大好事,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减少用水开支,节省了大量资金”之类的对中水的认同,但即使是在节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2008年的中水利用量也仅为6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7%。

  从全国来看,中水的应用范围仅限于部分缺水严重的城市,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各单位或社区自建中水系统(也称“小中水”)居多,利用率更高的城市集中回用很少。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依据水利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当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仅为2.5万亿立方米。如果按照全国13亿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000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预测,由于人口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800立方米以下。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比例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专家指出,大力推广中水回收利用对于节水工作意义重大。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环保,一方面,可以大量回收利用城市日常排放的各种污水,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其次,由于其水源是城市排放的各种污水,容易采集,加工相对简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并且成本要远远低于自来水,是国际公认的重要节水措施,被誉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尽管我国使用中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用于景观环境、园林绿化、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设施工、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方面。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际的运行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

  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2月,我国已建成并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已达到1572座,设计规模已经达到9125.87万立方米/天,实际处理量达到6879.99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已达到了75%,“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却不理想,即使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也极少作为中水回用”,一位业内人士私下里告诉本刊记者,“还不到10%。”

  目前来看,我国中水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仅限于部分缺水严重的城市。此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各单位或社区自建中水系统(也称“小中水”)居多,城市集中回用的很少。而且,这些小中水项目中,有不少是在政府“威逼利诱”下建设的。

  例如,2007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第27条明文规定,“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3万平方米以上的科研单位,必须配套中水设施,违者受罚。”

  除了郑州,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规定,但真正能够按照规定执行的只是“凤毛麟角”。并且,其中不少的小中水是由国家投资支持建设的,在天津中环高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该企业负责人就坦言“水务部门给了很大的支持”。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对当前减少污废水排放和提高中水利用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此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难以长久”,上述人员表示。一来,政府能够给予的投资有限,只能用于部分试点工程;其次,难以真正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一些已经开展中水回用的地区,中水回用工程运营状况不佳。

  “目前全国已经建好的1500多座污水厂中,有一半在晒太阳。”一位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知情人对本刊记者说,污水处理厂是中水回用工程的核心。

  既然中水回用省钱又环保,为什么难以推广?

  “首先,是因为先期投资比较大,很多单位难以一次性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另外,见效慢,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对许多企业来说,与其如此,不如投资到生产中见效更快。”同行的一位水利部工作人员坦言,“其次,由于中水回用系统独立于自来水供应系统,因此开展中水回用必然要求建设另一套给排水系统,使得中水回用系统只能在新建筑中使用,这大大影响到了它的推广范围。”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