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人力支援的新举措,也可以缓解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燃眉之急。
选聘完成后,岗前培训就成为了衔接大学生“村官”学校生活与农村工作的桥梁。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岗前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经验传授等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学习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中,有的是在各地级市进行培训,有的是委托农林院校进行培训,比如山西农业大学2009年4月15日开始的对汾阳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就属于后者。而2008年农业部在江苏省华西村进行了一次全国遴选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培训。
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村官”培训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就是:对农村的情感涵养。这是决定一个村官能否待得住、干得好的首要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对公民身份的认定,一直有着城乡之别的烙印,这一点也反映在农村学生的高考动机中,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选择参加高考就是为了能跳出农门,不再回到农村。今天,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台,大学生们又将下到农村基层工作,而且,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考“村官”是迫于就业难的压力,不能排除其中有些人,是冲着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而来,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块人生的跳板——首先可以免去刚毕业时到处奔波找工作的辛苦,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边拿工资边准备考公务员,如果不能在几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调到城里的事业单位,他们则会选择离开。从主观方面来说,这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奉献农业的意识相对淡薄一些。
显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良心态,如果不能在岗前培训中施以对症下药的有效干预,进而扭转其“跳板”意识涵养“扎根”精神,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绩效。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中,首先进行情感养成是十分必要的,就是要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认同方面,唤起大学生“村官”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思考和关怀,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
姚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