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的郑州,气温虽然没有前几天高,但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闷热。
记者在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大院里看到,车辆整整齐齐地停在车位上。在办公区域,空调停开,6楼以下的电梯停止运行。一名检察官告诉记者:“院里在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目的是让大家切身感受能源紧缺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在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办公场所,节能减排的场景随处可见,公务用车静静地停放着。
记者了解到,河南省将6月确定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宣传月,6月10日为全省公共机构能源紧缺体验日。根据规定,全省各地、各系统、各单位要倡导干部职工绿色出行,停驶公务用车和私家车,上班可以步行、乘公交车、骑自行车等。省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将会同相关单位进行检查、暗访,发现不按规定办事的单位或车辆,将进行通报批评。
根据各省辖市报上来的情况总结以及全省能耗统计数据估算。在6月10日一天,全省公共机构共节电263.45万元,节约用水77.074万元,节约用油91.82万升、折合人民币505.9106万元。总共下来,共节省了846.4万余元。
体验日结束了,但体验日引发的话题还在继续。
“节能减排非常重要,党政机关应当成为先行者,为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表率。开展体验日活动,有助于增强公务人员的节能意识,并推动全社会节能氛围。”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在法治社会不够慎重,有作秀之嫌。少一点作秀,多一点实事,岂不是更实在些?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动作和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向记者表达了他的不同意见。
这位市民认为,如果在能源紧缺体验日里,政府向社会公布一些缓解和解决能源短缺的具体措施,倡导依法节能,合理用能,这比偶尔体验一下能源紧缺的困窘,来得更实在,更有价值,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有市民提出,能源紧缺的体验内容可以更广泛一些,把“体验”的东西固定化、长效化,效果会更好。他建议设立不同类型的能源体验日,每个月都有不同内容的活动。比如说,电梯不停靠低楼层、每天推迟半小时开空调、提前半小时关空调、减少夜景工程的开灯时间等,促使人们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触,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虽然出台这样的规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政府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在一个法制社会里面,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政府不可以做,政府只能做法律规定的事情。”关于政府“强令公务员不开私家车上班体验能源紧缺”的规定,有法律专家认为此举在法律上没有任何依据,涉嫌违法。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政府可动用公权力限制公务人员的工作用车、用水用电等,但不能限制公务员对私家车的使用,如果仅规定不处罚,就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还是让公务员自觉体验为好。对公务员来讲,法律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政府应该严格依法行政,应该带头遵守法律,当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政府不能随意出台强行性规定。
郑州大学一位法律专家认为,节约能源法已正式施行。这是一部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法律。宣传节约能源,普及法律应是重头戏之一。作为政府和公务员有义务宣传依法节约能源,通过向社会公布其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的具体情况,这样会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各界依法节能的意识,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体验过后应该是行动,要依法节能,要有节能环保的硬指标,尤其是要控制政府的各项开支,将能源消耗与社会资源科学地联系在一起,使节能与环保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位专家认为,能源和资源紧缺早已是人们生活中的现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大厦,有独立的厨房,独立的卫生间,独自享用的私家车。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问题的到来。这些都需要人们节能理念的转变和环保素养的提升,政府对此责无旁贷。(本报记者 邓红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