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7日、8日,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记者看到,开考之后,一些家长就在“坚决打击高考舞弊行为”一类横幅下热烈地讨论着“抄”、“仪器”、“买场”等舞弊话题。6月9日一早,一对考生家长夫妇气冲冲地到吉林省松原市招生办讨说法,其子在8日上午的高考中,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且答题卡也被撕坏……(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中披露,在松原今年的高考过程中,不仅考生在考场上抄袭、传递答案的现象司空见惯,大量家长纷纷热衷此道,而且许多教师、监考人员也参与进来——扶余县一中的“高三老师,组织学生买仪器”,“几天内就获利80万元左右”,对于考场上的舞弊行为,监考老师不仅“不敢太深管”,甚至直接“帮忙传答案,或者放风,以免被巡视员撞见”。而更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结舌的舞弊奇观还有:一些“外地学生费尽周折,转到这里参加高考”,“假如说你在别的地方打500分,在这儿能打600分”,当地一些成绩好,无须也不想参与舞弊的学生,“如果不想被别人打扰”,竟然也要“交钱‘买保护’”。
如此乾坤颠倒、劣币驱除良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式的高考舞弊生态,显然远远不是一句“禁而不绝”便能概括形容的,而早已是一种彻头彻尾、廉耻丧尽的贿赂公行、明火执仗的腐败。此一腐败,显然不仅说明今年国家所强调的各项高考纪律、禁令,在吉林松原事实上完全失灵、形同虚设;而且也进一步预示着,在松原的高考乃至整个教育的公共治理领域,赖以维系最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秩序,实际上已经大面积溃疡,或者说,吉林松原这些年一再反复上演、不断恶化的高考舞弊现实,已经构成了社会基础秩序溃烂的一个标本。
关于社会基础秩序,正如著名学者孙立平先生此前撰文指出的,即一些能支撑显性的社会制度有效运作的最基本的制度、道德和信用秩序,如果这样一种基础秩序松懈、不起作用了,“就会使这个社会出现不可治理的状态”。这样一种“不可治理状态”,我们从松原市招生办主任张大军的一番大言不惭的表态中,或许能够得到生动的印证:“这些舞弊人员只是个别行为,从目前看来,这次高考较为平稳、圆满、顺利”,“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
现在,我们惟一值得安慰的一点或许是:如果可以假设并相信,此次吉林松原发生的大面积高考舞弊,只是松原一地的“个别行为”,那么,这一高考舞弊事件,应该还是可以通过外部的强力干预来予以治理、挽救,具体做法是:彻底将今年松原市的高考成绩作废,组织当地所有学生进行严格的异地重考;同时,从外地引入办案人员和力量对松原的高考舞弊案实施严厉的异地彻查。
长期以来,高考一直被誉为“国考”。这不仅是因为高考关系千万学子平等公平的教育权利,更在于,这一考试实乃国家信誉的重要载体、维系着最根本的国家信用——也即孙立平所说的社会基础秩序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了挽回救赎这样的国家信用、社会基础秩序,同时也为了维护学子们的教育权利,痛下决心对今年舞弊丛生的松原高考进行异地重考、异地彻查,无疑既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张贵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