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关停辖区内的两家污染企业,江苏省仪征市环保局党组书记侯宜中向上级举报,奔走呼吁4年多,报送调研材料累计数十万字。至今,侯宜中已不再担任党组书记,仍坚持举报。
环保局党组书记为关停污染企业奔走4年未果,乍一听来十分可笑。其实,不止江苏仪征一家,类似荒唐的事也在各地上演。仪征市环保局党组书记之所以无法撼动污染企业这棵大树,说白了是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在左右。
无论任上任下,都敢于冒“大不韪”为环境说话,这位环保局领导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敬业的干部也只能无奈地抗争。是地方官员真的都缺乏环保意识吗?不!说到环保与经济的关系,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浅。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正确思路和做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必须把环保放在第一位,宁可减少经济效益,也不可危害环保。但一落到实际中,头头是道的口号也就随风飘逝了。
目前,“效益为环保让路”的行为还不多见。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不惜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政绩观在作祟。
当前许多地方在干部的考核任用上,主要还是靠GDP这项硬指标说话,哪个地方的GDP增长快,哪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就有了王牌和底气,就有了升迁主动权。因此,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视GDP至上,不管是绿色的、黑色的,只要“挖到篮子里就是菜”。在这种错误发展观、政绩观的左右下,他们奉所有项目为“金凤凰”,为栽好“梧桐树”、营造“宽松” 环境,不惜降低环保门槛。
部分党政官员形成环境指标是“软的”、GDP指标是“硬的”的片面认识和惯性思维非一日之寒,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是口号和一般说服教育能够解决的。
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环保列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刚性指标,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要总是“说说而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环保说起来“硬”,执行起来“软”的尴尬境地。 (田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