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应该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弱势者的保护和照顾都不应该成为对她/他们自身的限制。
在地铁设立女性车厢的建议,经北京市一些政协委员提出后,日前已经得到了市地铁公司的答复:将在进一步研究后考虑在1、2号线少数车厢试点。(6月6日《新京报》)
提出该建议的初衷是针对女性上下班高峰时乘车难而提供一项“人性化服务”,与此同时,其另外一个效果也受到公众的关注,即预防地铁中的性骚扰。然而,设立女性车厢能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呢?
虽然没有北京地铁乘车的性别比数据,但很显然,女性车厢能提供的空间肯定远远少于女性乘车的数量,也就是说,女性车厢只能容纳少数人,大部分女性还是得乘坐其他车厢,这就在技术上决定了女性车厢无法解决性骚扰和乘车难的问题。
而且,女性车厢表面上看是为女性辟出空间,其实际效果却很可能是对女性的空间限制。一位女性朋友说:如果真设了这种车厢,那以后再进其他车厢,就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对部分空间性别化之后,其他空间也会相应地性别化,也就是说,除了女性车厢之外,其他车厢都会被潜意识地认为是非女性所有的,女性进入就是越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进入非女性车厢的女性会面临更大的被粗鲁对待和性骚扰的风险,因为她们会被认为是咎由自取:你为什么不去女性车厢?到这里来就说明你“可以”被这样对待。
以上并非猜测,至少日本地铁的女性车厢运行已经提供了证据:在那里,地铁中性骚扰的发案数不但没有因此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几乎是必然的,原因是,设立女性车厢并不会对骚扰者有任何触动,却默认了无辜受害者才应为骚扰负责的论调,这肯定会导致骚扰更加无所顾忌。
公共空间应该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弱势者的保护和照顾都不应该成为对她/他们自身的限制。女性车厢的建议者肯定无意支持对女性的不友好,然而其建议的实际效果却有压缩女性的活动选择的很大可能,而问题的关键———少数男性的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收敛,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该建议的结果与其初衷将可能南辕北辙。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社会曾经盛行“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性别隔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共空间是高度男性化的,女性则遭受种种苛刻的束缚,而社会进步对性别隔离的废除则极大地解放了妇女。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却难免重蹈覆辙,以为实行性别隔离就不会发生性别冲突,这不但是在回避性别冲突的真问题,而且是混淆了限制和保护的界限。有必要从受保护者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去深入反思:我们的所谓保护,是不是其实是对受保护者的限制?
□吕频(自由职业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