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峰会发表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联合新闻声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东亚峰会发表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联合新闻声明
2009年06月04日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4日电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东亚峰会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联合新闻声明》于2009年6月3日在泰国曼谷发表。以下为声明全文:

  一、泰王国总理阿披实作为东盟主席和东亚峰会协调人,经东亚峰会国家领导人授权发表《东亚峰会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联合新闻声明》。根据2005年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领导人一致认为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衰退,并呼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重点应放在恢复金融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上。

  二、考虑到亚洲作为向世界开放的增长中心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必要采取适当和一致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所带来的影响,并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和扩大需求。他们对东亚峰会参与国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及其他政策措施表示赞赏,决心进一步采取适当行动,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减少贫困,重振信心,并支持中长期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他们还一致认为,若无稳定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仅靠一揽子刺激方案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他们强调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扭曲措施以及避免出现新壁垒的至关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在迄今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及时、雄心勃勃和平衡的结果非常必要,这将有助于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提供帮助。他们还一致认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有助于东亚峰会地区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为此,他们注意到“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倡议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内贸易。他们期望将“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研究政策建议提交第四届东亚峰会。作为进一步的承诺,他们保证要把贸易扭曲对财政刺激措施和产业支持政策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赞成与其他国家一道为此继续努力。

  四、认识到此次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放缓凸显国家间前所未有的国际关联性及对东亚峰会参与国所带来的压力,他们一致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区金融合作和一体化框架。他们赞赏10+3合作框架下的清迈倡议所取得的进展,包括努力加快多边化进程,以及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在发展和深化本地区金融市场方面的作用。

  五、他们一致认为东盟引领的其它亚洲和亚太地区组织及论坛磋商机制,将对保护本地区免受未来地区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做出贡献。

  六、他们支持2009年4月2日伦敦峰会达成的共识,包括恢复信心、经济增长和就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加强金融监管以重建信任,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体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另外注资1.1万亿美元以加强全球金融流动性,并特别支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此,他们表示愿致力于支持二十国集团引领下的全球性努力,即到2010年年底提高全球产量四个百分点,并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变。

  七、他们强调开展国际合作、制定具体措施以减轻危机影响的重要性,包括社会安全网络项目和援助中小企业等。

  八、他们表达了提高增长潜力和扩大需求的决心,包括加速基础设施改造、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援助私营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推进包括东盟一体化在内的区域合作,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人员交流。

  九、他们同意支持出口信贷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商业组织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以确保贸易和投资在本地区的流动。他们还欢迎出口信贷机构加强再保险、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换等领域的合作。

  十、他们重申地区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尤其要提高东亚峰会参与国金融部门的能力,包括加强金融监管。他们赞赏东亚峰会国家金融官员为推进该议程所做的努力,注意到《东亚峰会国家金融部门能力建设需求评估报告》可为当前开展的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基础。2009年10月第四届东亚峰会将对此进行审议。

  十一、为推动次区域发展,他们鼓励东盟·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亚洲开发银行和东盟秘书处共同努力,尽快准备一份清晰连贯的综合性计划,以协调、加快、提升和扩充各项次区域倡议,并推动私营部门的参与。此外,他们要求东盟·东亚经济研究中心就刺激本地区经济增长、深化地区一体化和加强东亚伙伴关系提出政策建议。

  二OO九年六月三日在泰国曼谷发表。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