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国宴变迁:从淮扬风味到与国际接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中国60年国宴变迁:从淮扬风味到与国际接轨
2009年06月03日 12:59 来源:《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家宴•国宴

  家宴——中国老百姓家中最隆重的宴席。一般是把客人请到家中,男主人或女主人亲自下厨,做一席可口的家常饭菜,开一瓶好酒,与客人浅斟慢酌,边吃边聊。人们认为,家宴不在于吃,而在于品,品的是主人的心意和客人的敬意,讲求的是淡雅无尽的氛围和浓郁无语的情谊。

  国宴是一个国家的家宴,一国之规格最高的宴请,用以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的正式欢迎宴会。这是一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招待外宾,更彰显出一国优良的风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从《周礼》、《仪礼》、《礼记》中已有奴隶制国家王室为招待贵宾而举行国宴的记载,传承千年,一直带着神秘、肃穆的色彩令人仰慕和憧憬。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宴是礼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几代领导人的重视和革新下,中国外交礼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一贯的细致、严谨、周到、热情、有的放矢,使每一个来访的外宾感受到宾至如归。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好似烹小鱼,举动要谨慎,要注重细节,不可随便。中国古代圣贤早已将饮食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以彰显出领导者举重若轻的磅礴气势。国宴如是,在文化传统、民族风情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国宴既有规范的礼仪和格局,又不缺乏多姿多彩的席谱和饮宴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国宴与礼宾变迁

  建国60年来,可谓国宴无数。国宴也随着时代的进程而越来越简约并与国际接轨,却始终保持着细致与精致并存、礼仪与文化并重的良好风范。

  ★采写/《小康》记者 孙晓青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当晚,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盛大国宴。“开国第一宴”主要宴请的贵宾包括中共中央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将领、少数民族代表,还有工人、农民、解放军代表,共600多人。地点就设在北京饭店。很多仍熟记当时情景的老同志回忆:那是永远难忘的一夜。

  为了操办好第一次国宴,北京饭店的“头头”们费尽心思,政务院(现在的国务院)典礼局局长余心清也亲自出马,操持此事。余心清是当时著名的礼宾专家,在和饭店经理商量后,决定以质朴、清鲜、醇和的淮扬菜招待宾客。第一宴的菜品就由当时京城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的名厨朱殿荣、孙久富、王杜昆、杨启荣等掌勺。

  办大型宴会如同一场大战,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当时的“宴会总管”由新中国第一位“宴会设计师”郑连富担任,他在北京饭店长期任宴会总管一职,对业务非常精通。宴会上餐桌如何摆,上菜的路线如何走,主宾进出的通道多宽,哪道菜何时上,如何美化餐厅,都要有周到细致的安排。

  为了办好开国盛宴,饭店作了周到细致的准备,所有的原料都经过严格的检疫,肉取哪个部位,菜用哪个地方,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外,还临时扩充了中餐厨房。郑连富的组织与安排堪称完美:六百多人的宴席,几十张餐桌摆得疏密得当,主桌的安排既突出,又可以和一般的来宾席互相呼应,便于主桌上的首长们互相交谈,也便于主桌上的首长和其他来宾交流。上菜的路线宽窄适当、布设合理,服务程序也考虑得周到细致。

  “第一宴”的菜谱直到现在都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其中,包括冷菜四种:五香鱼、油淋鸡、炝黄瓜、肴肉;头道菜:燕菜汤;热菜八种: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第二道和第三道热菜之间上四种点心,咸点有:菜肉烧卖、春卷;甜点有:豆沙包、千层油糕。中外宾客对菜点给予高度评价,这也为日后国宴的风格定下了基调。

  从1949年起,国宴一直以淮扬风味为主。淮扬烹饪大师李魁南先生从1953年起主理国宴,为许多重大国事活动设计以淮扬风味为主的国宴。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以后,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正式宴会通常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有时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世界各国国宴大观:墨西哥玉米卷裹着蝗虫馅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