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是骗子设的陷阱吧?”5月28日晚,江苏省兴化市城区一条小巷内,面对路上的一只钱包,路人纷纷绕着走,最终,下班回家的一位女士“鼓起勇气”捡了起来,打开后吓了一跳:里面除现金外,还有价值百万元的银行卡和票据等。(见5月30日《扬子晚报》)
路上躺着一只钱包,没有人去捡,这是古人的路不拾遗。可现在没有人去捡,是因为不敢,怕是骗子设下的陷阱,这是新版的“路不拾遗”。新旧对比,新版“路不拾遗”,折射的是对诚信和法律的双重担忧。
捡到钱包交还给失主,曾是社会一直大力提倡的风尚,是助人为乐的好事,边界清楚而简单。现在捡钱包却变成了一件麻烦事,成了绕着走的事——捡钱包前心里先要斗争一番:会不会是骗子的陷阱?不及时上交会不会有警察找上门来?自己会不会因此被判刑?
骗子利用人们的善良,故意将钱包丢在路上,结果使许多人上当。这样的“故事”经媒体的广为传播,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阴影。更多的人不再轻易捡钱包,或是在捡钱包之前思前想后。不过,识别骗子的伎俩并不是很难。最可怕的是,当你捡了钱包后,有可能发现自己陷入了法律的旋涡——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内拾得一纸箱,内有价值数百万的黄金首饰,面临盗窃罪起诉。
新版“路不拾遗”的焦点在于不敢捡,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不敢扶”。在路上见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你敢不敢毫不犹豫地扶老人?或许在南京“彭宇案”之前,许多人能肯定地回答“敢”。但现在,估计能这么做的人不多了。因为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即可能被老人告上法庭,说你是撞倒老人的“元凶”。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看见路上的钱包,不用想,先捡起来,再想办法还给失主;看到有人摔倒了,不用想,先去扶起来。可现在做好事却变得有些麻烦,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有人摔倒了,想要去扶的时候,必须先找几个目击证人,以便一旦被人告上法庭的时候,能够有人作证不是自己撞倒的;捡到钱包,先要想想是否是骗子的陷阱,或先要找到朋友给自己作证。做好事,变得如此麻烦和无奈,以后还会有多少人会去做好事?
新版“路不拾遗”是社会之痛。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到看到遗失钱包无人敢捡,呈现的是一些人对社会诚信和法律的忧虑,这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郭文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