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干:武汉人,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65年至1967年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曾在中国驻也门、利比亚使馆工作。1986年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1989年至2002年先后任中国驻沙特、伊拉克、伊朗大使。2003年至2004年任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2006年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今年3月卸任。
花甲之年临危受命,完成我在伊使馆复馆工作;率6名特警远赴中东,成为我国首位带保镖赴任的大使;曾在动荡不断的伊拉克创造25小时解救7名中国人质的奇迹;曾为挽救以色列被俘士兵的生命多方斡旋,记不清多少次炸弹就在身边不远处爆发……
他叫孙必干,曾获评2004年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今年3月19日,他移交中东问题大使的接力棒,正式卸任。
昨日,应武汉市政协邀请,孙必干卸任后首次回家乡武汉。从天河机场一路到江滩,这位叱咤于国际风云的外交巨子,却像个普通的游子,不住地感叹家乡天更蓝树更绿,脸上挂着朴素的笑容。
故土情深
1941年,孙必干出生在汉阳永丰街董家店村。他在武汉读完小学、中学,从武汉四中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2005年3月,他曾回过武汉,见到了久违的老师、同学和亲朋。昨晚,褪去西服的孙必干一身便装,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每次回家都感到特别轻松,每次离家都要回味很久。”他说。
孝子孙必干,退休陪护九旬老父
问:退休后您怎么安排生活?
孙:每天陪老伴买菜,抽空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陪护90多岁的老父亲,他患过脑梗塞。这些年很少陪他老人家,现在总算能尽点孝了。父亲很挂念武汉,去年武汉连降暴雨,父亲很担心。
问:听说您父亲武昌鱼做得很棒,是首位被招入人民大会堂的武汉大厨?您继承到他的手艺了吗?
孙:我父亲原是汉口老“四季美”的厨师,1960年人民大会堂从全国各地招了30位名厨,其中就有他。不光武昌鱼,他的拿手菜还很多,呵呵。我父母都很会做菜,可我从小只有吃的份,没学到他们的手艺。
赤子孙必干,愿为武汉中东搭桥
问:时隔4年再看武汉,家乡有让您感动的变化吗?
孙:下午6点多一下飞机,看到新的天河机场,很壮观,短短几年武汉发展很快。从机场路过来沿途变化都大,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问:越来越多的湖北人开始出国做生意,但中东似乎离我们很远。您能给家乡人指指路吗?
孙:在中东偶尔会碰到家乡人。在伊朗就曾遇过葛洲坝的工程队。中国和中东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石油贸易、工程项目等。我很愿为武汉和中东的交流做点牵线搭桥的事。
中东情结
从在北外学习第一个阿拉伯字母开始,孙必干就与中东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他3次退休后,2002年孙必干第一次退休,随即于2003年临危受命带着中国大使馆复馆任务,远赴战火频仍的伊拉克。2006年,他又出任第二任中国中东特使,3年间出访中东15次。
战士孙必干,枪声中睡去炮声中醒来
问:我们都知道您25小时内解救了7名中国人质,有媒体形容你们在巴格达期间是在枪声中睡着、在炮声中醒来。当时有着怎样的危险?
孙:这个形容不夸张。有一次,我到巴格达一家旅馆参加重要的拜会活动,当时这个旅馆警卫非常严。有3道岗,我们经过第一道岗、第二道岗,正当车要启动时,第一道岗就爆炸了,距我们大概几十米。还有一次,我去伊拉克外交部开会,突然窗户剧烈震动,就在对面发生一起爆炸,17人身亡。
问:任中东特使您第一站就是以色列。当时您收到一封信,请求解救被巴勒斯坦俘虏的士兵,您当时是如何做的?
孙:是的。2006年6月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俘虏了以色列士兵沙利特。沙利特家属找我,给我一封英文信,请求中国出面救沙利特。
大使孙必干,随时听从国家召唤
问:中东局势总很乱,有人说中东特使是最没成就感的特使,您怎么看?
孙:特使的成就感不是个人的成就感,我们就代表国家。虽然中东和平进程缓慢,但我们与中东国家结下了难得的情谊。我每次去巴勒斯坦,阿巴斯都亲自接见,他说“中国是真正的朋友”。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告诉我,他任总统后推掉了许多原社会职务,仅保留了“以中关系促进会主席”一职。所以,我珍惜每次访问中东的机会,因为中东任何转机都很珍贵。
问:您3次退休,有一天还会“重出江湖”吗?
孙:只要国家需要,我会责无旁贷。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外交官是文装的解放军,随时待命,听从国家指挥。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通讯员 阮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