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
5月12日,本是个极普通的日子。但正由于有了汶川一震,让这个普通的日子有了悲壮的色调,同时也有了一种伟大的光芒。这种伟大,是在巨大天灾中显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的精神,是中华文化那种永远不朽的生命力。
我们都记得,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废墟上,用洪亮的声音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也都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同学时,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的“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多难”与“兴邦”具有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又给“多难”以“兴邦”注入了精神和实践的力量。
《左传·昭公四年》里,晋侯说,晋国有三个有利条件可以免于危险,谁能和我们匹敌?我们国家的地势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又多有祸难。大臣回答说,别国的祸难,是不能以此高兴的。有的国家正是由于多有祸难而更加巩固,开辟了疆土。这就是“多难兴邦”的发源。为什么这个观念能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历史太长,经历过太多的世事,在历史磨炼中产生的中华文化给了“多难兴邦”思想以萌发的土壤。
中华文化,不是只有“温良恭俭让”,不是只有“和为贵”,在这些观念深处,还有一个无比坚毅、无比顽强的生命内核。如果拿什么来形容它,就很像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正因为中华民族有“韧的战斗”的精神,所以越逢灾难、越现勇气,越临困境、越显斗志。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内核,所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多难兴邦”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当然逻辑。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确,在人类开发和创造的各种力量中,文化的力量才是最深厚、最久远、最强大的力量,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历史上,从现有的考古成果看,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相比,并不是最古老的,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无须前加“古”字,也只有中华文明历远而弥新,并不断散发着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有一种不屈不挠、坚韧顽强、众志成城的精神,每逢遇到大挫折时,便会有大爆发。这就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特点: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强。去年的那些画面还都历历在目:献血车前,排成长龙一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捐款箱前,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空前踊跃捐款赈灾。全民族守望相助,心手相牵,感天动地。难怪外国网民在CNN网站上感叹:“没有抢劫,没有抱怨,只有在毁灭性灾难发生之时人与人的互助”,“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自然灾害在有人类的世界上,也有着社会属性。当面对它直接而残暴的攻击时,是步步退缩还是战斗到底,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选择的是后者,是韧的战斗。
汶川周年,给逝者以祭奠,向逝者默哀。我们的心仍在痛,我们的血仍在热。被汶川大震再次激发的民族的血性,将给活着的中国人以一往无前的勇猛,去冲破前行的一切险阻,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楚成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