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没有思索的眼泪只是含盐的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没有思索的眼泪只是含盐的水
2009年05月12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日,一位小妹妹来到遭毁城的北川老县城中学遗址,怀念在大地震中遇难的英俊大哥哥。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二日电 题:没有思索的眼泪只是含盐的水

  本社评论员 周兆军

  二00八年之后,五月十二日成为中国人记忆中不可触碰的伤痛。回望汶川,一年前那个天地巨变的瞬间,数万鲜活的生命骤然陨落。太多的眼泪,将这一年浸润得悲壮而深情,饱满而沧桑。

  但是,没有思索的眼泪只是含盐的水。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年过去了,需要思索的,是我们曾经和即将用何种方式,来补偿那些长眠地下的死者和家园破碎的生者。需要思索的,是这场灾难留下了哪些启示,为一个民族赋予了新的前行的力量。

  无数普通人对逝去生命的爱,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从设立哀悼日,到为平民降半旗;从网络公祭,到清明追思;从对生者的人道主义救援,到对遇难者人数锲而不舍地追踪和调查,都是尊重生命意识的彻底觉醒。

  对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人说,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文明的步伐,灾难唤醒文明古国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但是,对“人”的尊重,不应仅停留在重大灾难降临的时刻。历经了大地震的灵魂洗礼后,高扬“人”的旗帜,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成为全社会共识,并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理念、出发点和归宿。

  大地震带来的另一思索,是政府要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并在公开和透明中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中国力图展现一个开放透明的国际形象。新闻的开放,让北京奥运在世人瞩目下加分。越开放,闲话和不负责任的责难就越少。

  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中国的进步显而易见,但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就抗震救灾中资金使用的问题,对于社会上的某些质疑,是否能够反应得再快一些,解释得再清楚一些。确保捐赠钱物的使用高效透明,其意义超越经济,事关民族凝聚力的长远。

  地震发生后,外界震惊于中国政府动作之快,动员能量之大,同时也惊讶地发现,地震带来中国民间力量的“井喷式爆发”。各种社会机构、非营利组织、慈善团体和志愿者,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地震发生之初,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的的参与让惊恐无助的灾民感到温暖,分担了政府的压力。但在转入重建后,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回归。据报道,目前服务于灾区的志愿者不足万人。这种现象同样值得深思,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调动民间力量、中介组织的积极性,是时候了。

  数万生命的陨落,也应该唤回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就像尊重和敬畏生命一样。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人类自身的生活条件、人类的发展和幸福等,都离不开自然,所以,人们的活动应该遵守自然法则。

  如何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成为下一步所有建筑规划的重大命题。任何挑战大自然极限和忍耐力的做法都应当缓行。

  灾难是一面镜子,照见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照见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震后一年,回望汶川,回望天灾过后家国变迁,是希望植根这片韧性土地的自我革新,不会随时间消逝,不会被固有观念和积习侵蚀。(完)

【编辑:庄百万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