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守望塔陪伴逝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守望塔陪伴逝者
2009年05月08日 17:10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年的5月12日,这里将绽放白花,祭奠逝去的生命;新建的道路,绕北川县城而过,不打扰地下的亡灵;人们可以登上守望塔,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当然,也可以走进地震体验馆,亲身体验那地动山摇的瞬间……

  在“5.12”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同济大学今天举办以“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长福教授披露了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设计方案。

  重建北川精神家园

  “建设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北川人民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长福教授是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专家组组长。他先后5次赴北川实地勘察。站在北川的碎石瓦砾上,看着满眼的残垣断壁,仿佛能听到地下亡灵的哭泣之声。他说:“建博物馆,是对逝者的交代。”

  2008年8月,上海市接受四川省绵阳市委托,承担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韩正市长亲自部署,由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并成立由同济大学为主持单位的项目组。

  给每一座建筑建档

  同济大学规划、建筑、生态、景观、旅游、展示、水文、地质、材料、环境、交通等10余个学科方向的专家共同参与此项目。2008年10月10日,由多专业方向人员组成调研小组赴北川正式开展现场工作。但是,专家们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北川县城的资料几乎一无所有。工作图的电子文档,在地震中完全损毁。航拍图也是在“9.24”泥石流发生之前的,经过泥石流的“添乱”,许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专家们带着图板、路线导航定位仪等设备仪器,每天穿行在断壁残垣中。“我们把航测图放得很大,打印在A3图纸上,再拿着图纸一幢楼一幢楼对照,重新拍照、记录、测绘。”

  守望塔陪伴逝者

  2009年2月底,《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最终完成,并由上海市政府送交绵阳市。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其实并不是单个的博物馆。”吴长福说,和以往的博物馆不同的是,地震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由地震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及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组成的综合功能体。博物馆总体定位为——一个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博物馆,以“永恒北川”为主题。

  “与庞贝城不同的是,它不仅是遗址,更具纪念性。”吴长福说,“因为地震就发生在世人的眼前,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埋在了里面。”为了体现对亡者的纪念和哀思,方案中,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及北面,设置四座守望塔,寓意着“逝去的亲人已经安息,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废墟中让我们坚强地守望北川”。夜晚,长明灯点亮,陪伴长眠在此的人。

  每一细节尊重死者

  “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在思考着对死者的尊重。”吴长福说。守望塔特地选在无人掩埋的地点。北川县城新建的道路不再穿过县城,而是绕道而行。遗址区未来将没有机动车通行,可能由新能源汽车代替,不打搅这里的安宁。地震博物馆选址任家坪而非县城,是因为县城中几乎每一幢震毁的建筑中都有遇难者,任何大的建设都不适宜。

  方案还用“以生命纪念生命”的方式悼念死者。在遗址保护区,一片片方形树阵穿插在废墟中。在一些重要场所周边,将种上5月开花的白色花种植物,每年的5月12日,这里将开遍哀悼的白花。

  记者 钱滢瓅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