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冀平: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陈冀平: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
2009年05月07日 11:15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2009年3月,针对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和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全力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作出新的部署。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为认真学习、准确领会、全面把握意见精神,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

  夯实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请问,意见出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陈冀平: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多次就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就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工作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社会治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总体比较薄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基础工作、机构设置、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重要环节还有待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建设还有待切实加强,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资源和力量还有待继续整合。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意见提出要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社会矛盾和各种纠纷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有所上升,社会治安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方面加强综治基层基础

  记者:当前,大量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来自基层,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在基层。请问,根据意见要求,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

  陈冀平: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抓好排查和预警,二是抓好打击和防范,三是抓好服务和管理,四是抓好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安全隐患,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情况、基本数据和基本信息,必须底数清、情况明。要加强情况信息收集工作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广辟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治安动态,努力做到对社会治安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完善排查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完善责任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信访苗头、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要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人员,限期解决问题,有的要挂牌督办,重要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注重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和多种方法、多种力量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构建以县(市、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要把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警务进村、进社区,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提高社会治安防范信息化水平,把技术防范纳入城乡规划和建设,逐步推进技防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主要街区等重点要害部位和易发案部位,建立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和管理。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抓好重点人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掌握重点人群基本情况,提高重点人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落实房屋出租人、承租人的治安责任,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员的管控措施。同时,要切实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提高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措施。

  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工作,不断拓展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创建形式、提高创建实效,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

  探索群防群治工作新形式

  记者: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之一。群防群治队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的重要体现。请问,中央对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作出了哪些部署?

  陈冀平: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任务的需要,更新理念、创新举措,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群防群治工作,使传统的群防群治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各地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以有效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稳定信息收集、法律宣传服务等基础工作为重点,总结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工作新形式,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要结合实际,积极有序发展保安员、治安巡防队、治安信息员、治安楼栋长、综治协管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着眼于发挥作用、取得实效,切实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组织管理。

  各地要在总结推广平安奥运经验基础上,大力推广平安建设志愿者这一群防群治新形式,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权利义务,加强组织管理,加强教育培训,确保行为规范、管理有序、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努力探索建立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长效工作机制。对见义勇为者要给予奖励和保护。

  农村地区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抓好村(社区)治保会、调委会队伍建设。要大力开展群众联防联治,发挥好治安积极分子的作用,组织联保户自防自治。

  强化基层综治委办建设

  记者:实践证明,加强综治基层组织建设对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至关重要。乡镇、街道综治委、综治办是综治基层组织的根基。请问,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中央都有哪些举措?

  陈冀平:意见要求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强综治委、综治办力量。各地要严格落实中央综治委、中编办2003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综治办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增强权威,尤其要配齐配强综治办专职干部,确保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覆盖面。

  乡镇、街道综治办作为协助党委和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要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综治委领导下,牵头组织协调,整合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社会保障、信访、人民法院等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各有关部门集中办公,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落实工作例会、首问责任、情况报告、分流督办、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

  当前,乡镇、街道综治办要抓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排查化解辖区内矛盾纠纷和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开展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开展并参与有关专项行动;协调落实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措施;统一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对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员的帮教管控;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工作;协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安全生产监管、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工作;全面掌握辖区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向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

  各地要把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建设,同党委组织部门、民政部门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村(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各村(社区)要明确1名负责人主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整合驻村(社区)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等资源和力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防范、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传教育、禁毒等工作。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民营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量建设,建立企业治安法人代表责任制,推动规模民营企业、“两新组织”设立内部治安防范管理机构,在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和“两新组织”设立综合治理联络员,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覆盖面。

  主要领导是综治第一责任人

  记者:党中央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请问,意见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方面有哪些重要内容?

  陈冀平:意见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领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在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壮大力量、落实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部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要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转发的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央综治委、中纪委、中组部、人事部、监察部1993年出台的《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和中央综治委、中组部2003年出台的《关于党委组织部门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好职能作用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强化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意识,把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推进平安建设的实绩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管理监督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党委组织部门,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绩档案。进一步完善和用好警示、诫勉谈话、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具体办法和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敢于动真碰硬,通过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工作的衔接,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县、乡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基层单位特别是村(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要给予适当补助。要热情关心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干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级综治委要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奖励先进,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实效、实现新突破。

  重点解决问题实现新突破

  记者: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一定要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请您谈谈在贯彻落实意见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陈冀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这是我们政治优势所在。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责。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快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主要在基层开展,要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工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在强化基础工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国社会治安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孙春英)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