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周年前夕见闻:陇南偶拾陶器(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周年前夕见闻:陇南偶拾陶器(图)
2009年05月05日 2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甘肃陇南市成县沙坝陶器的品种多达30多个。
陶制男用“夜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陇南5月5日电 (记者 殷春永)南淑莲怀念家乡,也牵挂着家乡的陶器。记者原本采访地震灾后重建,却被这位成县县委宣传部的知识女性引到沙坝村见识陶器,果然不虚此行。

  沙坝村是陇南市成县沙坝镇的一个行政村。虽然,美其名坝,可整个村庄无一处平坦土地可以耕种,村子四周被三座大山紧紧包围着。南淑莲形容家乡的地貌像一个硕大的锅,“开放的锅口,以异乎寻常的热情迎接着每一天准时到达的阳光。”

  初识陶器,外观较瓷器粗糙,并不显眼。“用它装米,既不虫蛀也不霉变。盛油更是一绝,炼好的猪油,用它装起来封口,二三年后仍然色泽如雪,口感新鲜。”听得如此介绍,记者猎奇感顿生。

  此间陶器的功用并非仅是盛米淹肉,最奇的恐怕要数“夜壶”,而且还分男用和女用两种,其造型和规格都很符合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特征。回忆起市场里一些塑料产品,不由感叹,那些制造商们在大批量生产的时候根本没有这种艺术设想,更不用说方便不方便人们使用了。

  细细了解,这里的陶器品种多达三十多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共同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

  “它从来没有登过大雅之堂,也很少听说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它粗犷耐用的特性,注定了它的命运永远紧紧地和庄户人家联系在一起。”南淑莲说,从她懂事起,方圆百公里都会有商贩来村里买货。

  制作陶器,在这里却是一件既复杂又劳累的活儿。春天,需备好一年用的釉土。令南淑莲自豪的是,这种釉土只有该县沙坝村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土窝”盛产,其颜色呈紫红色,柔软细腻,刚取的土拿在手上对着太阳会折射出很强的光线。

  “从釉土的搅拌、溶解、沉淀、启池到进作坊,整个过程要持续三个多月。”工匠介绍说,此间陶器制作没有模具,所有的流程和产品的形状,全凭艺人的感觉和灵性。在现场,记者发现,一个直径大概不足一米的土轮子,一根稍长的木棍,外加沉淀好的釉土,就是艺人的全部用具。

  工匠师傅表示,烧是制作陶器最关键的环节,火候的掌握是决定成品色泽及质量的重要因素。上好的成品货,漆黑发亮,谮谮有声。

  这里的陶器源于何时,此间未有考证,成县地方志也少有记载,但从近四十年来周边不断出土的文物残片、以及与战国时期古墓群中土陶的对照来看,可以猜测,它的历史应该很长。南淑莲说,她现在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会让这些陶器退出生活的舞台归寂于历史。

  经历过去年的大地震,村民们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知道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他们期望,陶器的环保性会延续其生命。(完)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