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教授,从刚才这个片子当中我们看到,对去年的很多大事进行了梳理,地震、奥运会、面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三件大事总体上来讲,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在这些大事方面的表现,您怎么评价?
王锡锌:
这三件大事如果从时间上来看,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5.12”的汶川大地震,我觉得这件事其实是我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以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而我认为,中央政府应该说非常成功地通过了这样一个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这次的信息公开我觉得可以有三个字来概括它的成功之处:
第一,快。地震发生的时间是5月12日14时28分,就在20分钟之后,新华网就公布了第一条权威的有关地震的消息,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四个小时之内,新华网发布了一系列权威消息,而我们都知道,四个多小时之后,总理就已经赶赴了地震灾区。
主持人:
包括对以后地震损失的情况,包括救助的情况。
王锡锌:
对,这是第一个快。
第二个是准。整个信息的发布尽管在强调快,但是还是要强调权威性。
第三是全,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受灾的情况信息,后续怎么来抗震防灾的信息,所以这样一个快、准、全,我读出了政府的决心和它的用心,这时候我们对这样一次大考,可以看到实际上民众对这个制度就有了信息。
主持人:
我们从效果来看,地震这一次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应该说大家感觉到信息公开不是添乱,而是帮忙。
王锡锌:
信息公开应该是帮忙,而且是帮大忙,因为特别是在重大的事项发布的时候,所谓重大事项通常来说是民众非常关注的事项,第二,重大事项又由于它本身是非常复杂的,重大必然和复杂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一个事件,民众有很强的关注度,而这一事件本身又很复杂,如果没有及时的、权威的、充分的信息的披露,必然会出现所谓的谣言或流言,因此在这些事项发生之后,信息公开其实就是避免谣言和流言最好的办法,这就是在帮忙,因为谣言、流言来了之后,大家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我们应对事件就会失去,乱了方寸,所以这是看到从常理上来说,这就是在帮忙,而且是在帮大忙。
主持人:
就是以正视听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了。
我们也注意到,比如在去年一些大事的信息公开的表现上来,也看到有关的评论,比如说像面对金融危机这四万亿大规模的投资,觉得信息公开是比较及时的,但是后续这些资金的流向、使用方式,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如何来使用这方面,大家感觉好像信息公开得并不是特别满意,怎么来评价这样一种看法?
王锡锌:
我觉得民众这样一种关心甚至是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如总理所说,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总理强调过,一定要让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政府在做什么,以便于群众来监督。四万亿这样一种刺激投资的方案,一方面的确有很多真金白银要花出去,当然大家必须要关心,第二,这样一些真金白银花出去的过程中,老百姓当然要关心会不会出现花钱不到位,甚至是被浪费的情形,所以民众对信息的关注其实不仅仅是他们知情权的要求,也体现了参与和监督权。这种信息的披露应该说需要落实多少,公开多少,这就是及时和充分的问题,我们在四万亿投资的早期,的确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并没有和民众的需求形成一个时间上和空间上完全对应的匹配关系。
主持人:
我想很多事我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也应该客观来说,比如政府的工作状态、规划、包括一些法规出台,这些信息及时发布了,是比较主动的,同时作为普通百姓还想了解一下,比如人事的问题、福利的问题、资源的分配问题,似乎这些信息大家觉得公布得不尽如人意,怎么来看待这种主动被动的差距?
王锡锌:
您讲的主动公开通常就是政府以及政府的有关部门对于有些应当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充分知晓这些信息,这些信息政府应当主动的,及时的,通过政府的各种各样的平台来进行公开。像我们看到,刚才短片中提到一个中国政府信息发布的统一综合平台,这种综合平台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来传达这一信息。主动公开有的时候为什么做得好呢,或者说看起来做得好,是因为政府是在自己定菜谱,自己出菜。如果单个公民、法人或者组织来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这时候打个比方来说,就是老百姓来点菜,点菜可能就是按照各个人所关心的,有的是关心他自己的事,也有些是关心公众的事,但不管怎么样,它的复杂性、它的多样性可能都会给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提出各种各样新的挑战,我觉得政府在面对被动公开或者是因申请公开的时候,其实更应该主动,所谓的主动就是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申请的需求,要及时地有耐心的去回复他们,这就是我在这里讲的,官员必须要用心。
主持人:
应该说政府的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一年以来,在信息公开方面有很多进步,但是也像我们刚才所谈到的,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节目稍候还将继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