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五四”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他指出: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年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五四运动90周年的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回顾当时积孱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再看看今天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真是使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在振兴中华的过程中,“五四”时代的先辈们做了很多的尝试,正是他们的爱国和反省,才使我们后来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五四运动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五四”对我们今天的幸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我非常同意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即他在1922年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当时中国人思想进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是器物上不足而导致中国的虚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的旗帜下设立起来仿效西方的学堂、工厂,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终究没有带来中国的强大,紧随其后的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彻底战败。第二阶段是从制度上感觉到不足,认为实行先进国家制度就可以给中国带来美好的未来。甲午战败这个铁的事实给中国人带来无比的震撼。随后,科举制被废除,帝制被推翻。但是,辛亥革命后,继之而来的却是军阀之间的战火和邻国日本对我们的更多欺凌。第三阶段是从文化方面上感觉到中国存在的问题。辛亥革命后,人们所希望的事情件件落空,人们发现不是制度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当时,有人希望通过“科学”和“民主”来拯救社会,但在“东亚病夫”手中,再科学、再民主的内容都会变味;中国要想崛起就必须改变那些“东亚病夫”,改造国民性。而产生落后国民性的原因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通过反省已经知道是文化出了问题。于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五四运动是一场延续多年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后认定,要振兴中华必须从文化方面找原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五四时期,他们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封建礼教提出了全面挑战。我们至今还可以回忆起鲁迅先生读封建礼教的书时所作的那种入木三分的评价:表面是仁义道德,仔细看里面就两个字——吃人。五四运动的先行者们正是通过否定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省则是五四时代先进分子对积孱积弱的中国的思考,是对中国何以摆脱“东亚病夫”危局的思考,解决的是中国的危亡问题。为何我们这个当时拥有纵横万里之疆土的大国而会屈于仅有三个大岛的日本?为何我们四万万同胞却会沦为三千万日本人之奴?正是这种反省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天佑中华。当今中国的振兴,正是五四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这批没有传统礼教的新人抛头颅、洒热血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里还要申明一点:1919年5月4日发生的那次游行,应该是整个民族反省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当时游行的口号是“还我青岛。”这样的口号尽管出自人们朴素的爱国之心,但却无助于青岛的回归,青岛之后还是被日本军从德国手中用武力攻下。真正促成青岛回归、中国版图得以恢复的,是我们后来民族的独立、国家力量的强大,而国家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国民的万众一心。
回顾近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真正产生反省并对未来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惟有五四时代。五四时代的先驱们,告诉了我们并非是器物和制度带来了我们当时的不幸;告诉了我们惟有拒绝文化中的糟粕才可以带给一个中国真正强大的未来,无疑这一切由痛苦而迸发出来的反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又有人将中国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和不如意归结为制度问题。实际上,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在一定程度上慢慢地影响着我们。因此,我们只有再次从文化、从国民性改造入手,才能解决中国的一些复杂问题。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当年的“五四”就是一批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新青年的爱国和反省。当代青年要继承好先辈们的优秀品质,并要清醒地认识到:“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仍是我们图强的动力;但是,爱国不是激进,更不能仅凭一腔热血,爱国要体现出忠诚,爱国要体现在准备上,爱国更要体现在为国家整体利益着想,将挚热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图强的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好自己的本分和职责。(理纯 作者为全国青联委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