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每到评审时节,就有不少学术期刊的主编们纷纷找到课题组,动员同学、同乡、师友等各路人马说情。因为对他们来说,刊物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序列,是可能关系到刊物“生死存亡”的问题。业内人士承认,每4年一次的核心期刊评审,都是一系列“公关”与“反公关”的过程。
现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评职称等同于看论文,而论文质量等同于所发表的刊物水平,而学术刊物的水平则等同于是否入选了“核心期刊”。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感同身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科研积分”还是科研成果考核,都非一般期刊能媲美。更有甚者,有相当一批科研单位规定,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算考核成果。
其实,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成为上级指定的标准和参考,这样的规定毫无道理,因为期刊的等级与论文的水平并无必然联系。但这种典型的“以刊评文”的做法,却是我国学术评价的现实,也是多数科研院所不约而同的做法。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道理,某篇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尤其是那些一时无法检验的理论性成果,往往很难认定。但如果以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来评估,则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于是,无论执行部门还是被评定者,都把它作为了一个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不少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项国家标准。
学术期刊之所以能光明正大地敛财,是因为市场有需求。研究生毕业需要投稿,评定职称要把文章发表。必须指出,版面费大行其道,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术的商业化。学术期刊异化为圈钱工具,这既是学术界的悲哀,也暴露出科研评估体系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并非学术界中一般人相互间普通的友情和友谊关系,而是指那些有显赫地位的行政、学术精英之间的人脉以及围绕他们所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网络。
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垢病的政府和行政权力干预过强的问题,在我国的各科研院所依旧相当严重,以至于它参与甚至主导了学术内部认可和学术资源的分配过程,并牵累到人们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考量现实社会,导致这种问题的外部权力不良介入形式有:政府不良介入,包括过多的评奖、过多的考核和“工程”;学校行政的不良介入,如量化考核、不当的刊物分级制度、官僚化武断管理方式等;此外还有一些意见指向行政权威参与同行评议,行政与学术权威形成的关系网导致少数人对资源的垄断等。核心期刊评审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公关”与“反公关”的过程,便是利益博弈下学术官僚化的体现。
从经济学角度看,加大学术期刊违规的成本,从而使学术“公关”变得无利可图,是有效遏制学术期刊评审乱象的治本之策。对于学术期刊违规行为,如果只是取消资格,追缴相关经费,把腐败所得进行扣回和罚处,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处罚不应该是补偿性的,而应该体现惩罚性,这样才有威慑力。只有做到有腐必究,严惩不贷,才是真正遏制学术“公关”的得力措施。(郭立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