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测谎仪”只是整治学术不端的辅助手段

2009年04月24日 10:5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据《中国青年报》4月22日报道,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以用于检测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被称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报道中说,只要将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章,与比对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如果存在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按照新疆一些大学的做法,相同部分达到10%~30%,就可以确定为学术不端。

  可以作出如下合理推断:这个系统如果大面积投入使用,在其制约和警示下,一些论文抄袭、一稿多投、伪造等行为势必会减少,以专门刊登学术垃圾为生的垃圾刊物会岌岌可危,一些偷奸取巧的人会有所收敛,真正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会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无疑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然而,“测谎仪”还没有正式使用,便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继而引发了一场争论。

  分析反对者的理由,无非是担心检测标准中的“10%~30%”是否合理。有人更是提出,一篇学术论文创新的内容只要有五六百字是自己的东西就很难得了。言外之意,一篇几千字、几万字的学术论文,大多数文字是引用他人的也不算不当了。这其实是偷换抄袭概念。就实质而言,它反映出时下学术界对学术创新标准的认同模糊,对学术创新的激励乏力。从体制上寻根,简单地将所谓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评职称、评优、甚至能否毕业的硬性标准,从而引发了垃圾论文的泛滥,抄袭等不端行为盛行,甚至专以刊发垃圾论文为生的“学术刊物”应运而生,大大败坏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污染了学术研究的纯洁空气。

  学术研究向来被视为一种带有神圣色彩的工作,学者应该自觉远离弄虚作假。然而现实并不令人乐观,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就连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人也牵涉其中。前不久,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严肃处理。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9500字的论文,近1/3的内容来自他人,被认定为“过度引用”。尽管相关部门不时推出规范学术研究、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但给公众的感觉是,收效似乎并不明显,整治学术不端还需要更有力的手段以及制度性变革。

  学术“测谎仪”,顶多只是一种技术甄别手段,一种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和长远上来说,要端正学风,还得要从改革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着手,引导学者自律,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自觉抵制学术研究中的弄虚作假。为社会利益计、为学术纯洁计、为鼓励创新计,整治学术不端,到了必须出重拳的时候。(郭振纲)

【编辑:吴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