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官员接访关键是有没有下文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官员接访关键是有没有下文
2009年04月16日 15:3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文件自然是令人鼓舞令人欣慰的,但问题是如何具体执行呢?如何公开确定时间和地点?接待时间多长?接待日人民反映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如何公开公正解决,是否又有一套令人放心的制度跟进?反映问题的人民过多时,如何决定能跟负责接待的“公仆”对话的人呢?

  对于那些有问题想让“大官”们解决、却又苦于见不到官员的公民们来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几个文件或许给他们带来希望。简单说来,这几个文件要求县委书记和县长,每月至少有一天公开接待来访群众,市委书记和市长,则每季度必须有一天为接待日。

  其实,事情原本不应这么复杂。从历史和政治教材、日常学习乃至各级政府的名牌上看,我们都知道各级政府都是“人民政府”,在政府机构里工作的人都是“人民公仆”。公仆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前叫鱼水情深、血肉相连,现在则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无论怎么说,地方官和人民是应该经常见面、毫不生疏的。

  但是现实生活给人的经验往往并非如此。从人民这方面来看,人民政府(就算是基层政府)里的人民公仆不仅很忙,而且一般群众除了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一点踪迹外,他们在忙什么都不知道。另一方面,公仆们大概也不知道“人民”们在忙什么,不知道人民有哪些问题,也不知道人民有哪些意见和困难。总的来说,就是人民只知道公仆们很忙,见一面很难!

  长此以往,一些公仆和人民之间不见水乳交融,但见泾渭分明。很多人只好以自己的方式来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甚至闹成群体性事件,方能见到地方领导“公仆”们(有些坚持上访的,不但领导没见着,还被北大教授孙东东定性为“精神病”)。如今,中央和国务院都下文指定每月一次公开、切实地接待,虽然属于“应现实要求而作”,但也的确因此有些制度化的趋向,逼得公仆要和人民见面。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进步。

  当然,根据某些经验,人民在期待的时候,也往往有些担心。文件自然是令人鼓舞令人欣慰的,但问题是如何具体执行呢?如何公开确定时间和地点?接待时间多长?接待日人民反映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如何公开公正解决,是否又有一套令人放心的制度跟进?反映问题的人民过多时,如何决定能跟负责接待的“公仆”对话的人呢?

  类似的问题还很多,现场的问题会更多。所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人民还是有理由担心,这样的接待日可能又流于形式,最多只能得到一个和颜悦色的回答:“你反映的问题很重要,我们非常关心,一定会转告有关部门解决。”然后就很可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等待。(晓钱)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