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中国海军已成为海上钢铁长城(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中国海军已成为海上钢铁长城(2)
2009年04月15日 17:32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水面舰艇部队: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吴胜利介绍说,水面舰艇是海上重要作战力量。1949年11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护卫舰部队组建;1951年10月,人民海军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组建;1954年,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组建。

  改革开放以来,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第二、三代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新型导弹快艇、大型登陆舰、扫雷舰、远洋综合补给舰相继装备部队。目前,海军三个舰队已拥有数十支驱护舰支队、快艇支队、登陆舰支队和作战支援舰支队。三级以上战斗舰艇达数百艘,吨位是上世纪80年代的5倍以上。新型战舰的舰载武器全面升级换代。现代化战舰催生出一大批新训法、新战法,每年有上百艘次水面舰艇驶向远海大洋,完成数百个训练科目,一体化训练水平逐年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潜艇部队:水下突防能力明显增强

  吴胜利介绍说,潜艇是水下重要突击力量,也是人民海军重点发展建设兵种。1954年6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海军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在内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数十倍,并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潜艇水下高速、长航、突防、大深度布雷等训法战法得到检验。

  1971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下水。

  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1983年,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

  跨入新世纪,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相继装备部队。新型潜艇装备了超长波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战术软件和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鱼雷和精确制导导弹,新一代潜艇的静音性、水下自持力和生存力明显提高,水下突防能力明显增强。

  海军航空兵:所有战斗团都能跨区机动作战

  吴胜利介绍说,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海军航空兵是现代化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6月,航空兵第一师在上海成立。截至1955年底,海军航空兵已拥有各型飞机515架,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为主的海空作战防御体系。

  1980年1月3日,随着海军舰载直升机首次着舰的成功,海军航空兵实现了由岸基向舰载的突破。

  上世纪90年代,"飞豹"歼击轰炸机、电子侦察机、反潜机、预警巡逻机、空中加油机陆续装备部队,拓展了海军航空兵的活动范围,并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夺取制海权奠定了全方位的支撑。

  随着第三代战机陆续装备部队,航空兵部队的应急机动、舰机协同、空中格斗、低空突防、远程攻击、精确打击能力显著提高,所有战斗团都能担负跨区机动作战任务,担负战备值班的飞行员全部进行过导弹实弹射击训练。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海军航空兵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海军岸防部队:全面实现导弹化

  吴胜利介绍说,海军岸防部队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1950年10月,第一个海岸炮兵营在青岛组建,至1951年底海军共组建了13个海岸炮兵团;60年代,海岸导弹部队诞生,岸防部队实现导弹化,导弹部队逐渐取代高炮部队。

  80年代初,各型岸舰导弹逐步更新为机动式岸舰导弹。

  随着突防能力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射程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新一代岸舰导弹全面装备部队,海军岸防部队逐步成为既具备要地防空、近海防空的能力,又能够有效支援其它军兵种实施进攻的新型兵种。

  海军陆战队:具备两栖作战能力

  吴胜利介绍说,海军陆战队是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1954年12月,海军成立第一个陆战师。后因任务变动,于1957年撤销。1979年重新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由装甲部队、潜水部队、防化部队、两栖特战队等组成。

  经过严格训练的海军陆战队员,不仅会操作各类步兵自动武器、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运输车、多种口径的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等装备,还成为多种特战武器的操作能手。随着新型两栖坦克、装甲车及特种装备全面列装,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多次在全军、海军组织的大型演习和中外联合演习中展示锋芒,成为名副其实的"陆上猛虎、海上蛟龙"。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