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保单”改变了什么
现阶段的条件又不能做到军人一切医疗费用全免、一切药物都能用,那这部分自费的费用究竟由谁来出?
“由市场来出!”一次,总代表孟庆跃得知商业保险中有种“门诊医疗保险”,得了病就能给报销绝大多数的医疗费。
在社会上广泛推广的保险种类,在部队到底能不能行得通?为了迈出这一步,这个军代表室“走”了两年多。在两年的考察中,他们找到两家实力强、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多次邀请有关人员到单位接受官兵咨询。
2007年,该军代表室正式与一家保险公司签订“门诊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分红保险”合同,全室人员人手一份。从此,保险公司每季度上门服务一次,挂号单、诊疗费当面交当面审,报销款很快就打入个人账户。
“虽然每年给官兵参保拿了一点钱,对单位来说,那钱可省大了。”室领导说,以前每年医药费开支平均在12万元以上,现在一年只需4万元左右。
从12万降为4万,获取的利益却超过了8万元所承载的内涵——社会化保障之路走出的还有一本成本以外的“账本”。
一位部队医院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按职级别开处方是规定,治疗“常见病”只能用“传统药”,市场上新兴的药物很难进入到军队医疗门诊处方中。对此,军代表胡卫芳深有感受,她是一名团以下干部,在部队门诊部治疗感冒,连双黄连口服液都属于自费药。自投了地方“门诊医疗保险”后,她可以根据病情“用好药”,花了1900多元治疗费,其中1700多元的费用得到保险公司赔付。
北京某保险公司一名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的客户可以在北京二级以上医院中自主选择医院,在外地或紧急情况下私人医院也可以。一名退休的老军代表说,在投保商业险之前,为了到指定的部队医院看病,早上天不亮就要坐车、排队挂号,“投保”之后,自己家周围仅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就有近10家,可以根据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及远近自主选择,商业保险的全国性、自主性,给了投保者按需择医到特色专科医院就诊的自主权。
“医改小岗村”的蓝本效应
军人享受军队医保,为啥还要单位为官兵投保商业保险?2年前,这个军代表室的领导们将此事做得小心谨慎,不敢声张,直到记者采访时,他们还在问:“我们这样做行不行?要不就别写了!”
“医改小岗村”是不少部队同志给予这个军代表室的“雅称”。因为这件事涉及到官兵的切身利益,大有“燎原”之势:积极参加“商业医保”的从全室干部扩大到全体家属子女,从1个军代表室扩大到若干个军代表室,并引起第二炮兵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同时,由这个军代表室发起的集体投保,也引发了地方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思索,并以此为例进行保险营销学“职团开拓”课题研究。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建议同行,加紧研究开发专门针对军人的全新保险套餐,做好长期跟踪、定向服务的管理工作,寻求军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社会化保障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是做好这件事情涉及好多环节。记者围绕这个军代表室的做法,采访了一些部队领导和医疗专家,不少人认为,商业保险可行,但是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有效整合军地双方医保资源,如果简单采取投保医疗,就会维持这种特殊的“两条线保障”体系,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造成军地双方医疗体系的利益博弈。
记者感到,第二炮兵某军代表室自身医疗改革的探索也许并不完善,但却坚实地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他们引领我们把保障的眼光投向广阔的市场经济中。(徐叶青 王永孝 唐永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