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干部自曝“截访”内幕:李水富(化名)是一名远近闻名的老上访户,至今未婚、无业。从17岁随父亲以“受迫害”为由上访,30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在重大会议召开时(如中央、省、市级“两会”等)上访。他一旦进京,或到省上、市里,镇政府都要安排专人去接访,甚至中途截访。每次“截访”,我们都要安排两人以上去,到省城、北京来回一趟,每次差旅费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上万元。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东部沿海一些省份调研时了解到,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加上一些敏感的时间节点,今后一段时期存在以下六大信访隐患:一是关闭企业拖欠工资,容易引发工人集体上访;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无门的农民工很可能会转移不满情绪;三是大学生就业有隐患;四是以教师为代表的事业单位群体待遇问题;五是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矛盾凸显;六是征地拆迁引发群众上访。
作为利益受到侵害者,或是遭遇执法冤枉者,走进政府设立的信访部门诉说自身困境、求得问题解决,寻找公平正义乃至争取正常的生存权利,这不仅不应看作是给政府“找麻烦”,反而恰好说明,百姓对党和政府是充满信心的、高度信任的。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对“接访”远没有对“截访”感兴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长期派人守候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两办”门口专门“截访”。这是一笔很可观的开支。他们舍得高成本的“截访”,却不愿耐心、用心地解决上访人反映的问题。
虽然这样做,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算发挥了作用,但同时却反映出一些部门存在掩饰矛盾、害怕矛盾暴露的习惯性思维。而在今天的困难时期,各级信访部门应形成共识,更需要善待信访群众,真心诚意地帮助其解决难题。如果有人说,老上访户都是“钉子”,处理不好;那么请他看看做信访工作二十多年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是怎么处理好的。
其实,平常多接访、多走访、多下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真正减少上访的正途。被动“截访”源于平日里“接访”没下到功夫。单纯依靠“截”,何时是个头?(曾春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