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四月九日电 (记者 陈静)领衔重大课题“高浑浊河口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道季,今日公开课题结题成果。根据研究成果,因为营养盐结构长期失衡,长江河口硅藻比例下降,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此种现象“拉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恶化的“警报”。
李道季告诉记者,课题组在三峡截流蓄水后的第一时间调查获得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状况及大量连续观测数据,研究结果为今后中国制定近岸河口环境相关水质标准提供参考。该成果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口的营养盐状况,并发现长江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对悬浮颗粒物与营养盐浓度关系的研究更修正传统观点不合理之处。
李道季指出,近二十年来,长江口水体氮、磷含量增加三到五倍,使得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发生改变、河口和近岸生态系统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赤潮发生频繁,生态系统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再生产和食物安全受到严重影响。长期营养盐氮、磷、硅比值失衡导致了甲藻类生物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增,而硅藻比例下降。李道季表示,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是长江河口生态系统发生恶化的强烈信号。
李道季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营养盐结构改变,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该区域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控制输入营养盐比例比控制流域营养盐输入量更为重要。
此外,研究表明,悬浮颗粒物浓度对长江口营养盐影响不大。李道季教授认为,长江口环流复杂是造成河口营养盐成分分布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