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在人民海军走向大洋、走向深蓝的历史进程中,海上装备技术保障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着眼未来信息化海战需求,积极探索装备保障新路,推动保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确化、从岸基到海上、从自我保障到军民一体化转变,圆满完成了我舰艇编队跨越大洋,出访美俄等国,以及多次中外海军联合军演的装备保障任务,海上保障能力大幅跃升。(于春光)
海面战舰铁阵森严,水下“长鲸”游弋出没,空中机群破云穿雾。
仲春时节,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红蓝”海上对抗演练打响了。大海深处,数枚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直扑“敌舰”,顷刻间,导弹精确命中,海面水柱冲天。担负这次演练装备保障任务的,就是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
近年来,该基地着眼使命任务拓展,积极探索信息化海战装备保障新路,推动保障方式由粗放向精确、从岸基到海上、从自我保障到军民一体化转变,实现了保障能力的大幅跃升,使我海军舰艇编队不断走向深蓝。
远程维修呼叫中心每天24小时值班
去年10月下旬,我海军舰艇编队赴俄罗斯访问。保障基地远程维修呼叫中心全程24小时值班,指导某舰途中排除了一个重要故障,显示了远程保障威力。
2007年11月,保障基地远程维修呼叫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海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保障基地装备部多年来致力于抢占信息化建设制高点、创新装备保障方式取得的重要进展。
早在6年前,该基地装备部就在全海军率先提出建立“综合集成装备保障系统”,该系统包含远程诊断维修、物资器材投送全程可视、保障部队实时监控等功能。然而,“信息化保障”当时还只是个停留在学术界的名词。
6年来,这个曾经被认为“建设时机还不成熟”的系统不断完善——
从装备部及直属保障机构建成内部局域网,到实现与被保障部队和有关院所、厂家的互通;从建立信息指挥专业保障系统,到实现远程支援维修。
目前,一个纵向联通海军至舟山群岛各基本保障单元,横向贯通业务机关,后台技术支持联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综合装备保障信息专网已经建成,不仅实现了保障模式由定点保障、伴随保障向远程保障的拓展,还达成了各级指挥机关的视频通信,一“网”覆盖群岛,隔海诊断故障成为现实。
如今,专家坐镇指挥中心,便可借助远程会诊系统,对偏远小岛的装备故障实施“外科手术”;通过远程查询系统,各类装备情况及维修保障信息、战时保障方案一目了然;通过自行研发的舰艇装备指挥系统,可对航行在不同海域的某型装备综合修理船实时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海上机动支援保障。
装备应急机动保障支点不断向大洋延伸
未来信息化海战中,战舰活动海域由近海延伸至广阔的大洋,舰艇编队跨区作战越来越频繁,向传统的岸基固定式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
数年前的一次演练中,基地装备部指挥中心突然接到任务:以最快的速度对“受损”舰艇进行应急保障,使其尽快再次投入战斗。舰船保障大队按常规在码头展开技术保障流水线时,上级通报舰艇返航途中在海上抛锚。结果,抢修比规定时间多了3个小时。
演练一结束,装备部党委就召集技术骨干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失利原因,对如何改变岸基保障模式、提高海上应急维修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将舰船装备机动修理方舱从陆地搬上舰艇,开始了舰艇野战抢修能力向海上延伸的新探索。
着眼于加强机动保障能力,基地装备部开展了“指挥谋划、快速反应、应急机动、战场抢修、持续保障、防卫生存”6种能力建设和训练,以重大任务保障为契机,组织岸滩应急保障、海上靠帮抢修等应急保障演练,探索建立了以装备技术保障指挥所为核心,以1支陆上机动保障分队、2支岸基保障分队、2支海上伴随保障分队和2支勤务保障分队、12个应急抢修小组为保障兵力的战时保障力量,使应急机动保障水平整体跃升。
一次远海应急机动保障演练中,保障大队大队长徐梦恒率领维修分队,携带机动维修方舱登上某登陆舰,在远海建起海上抢修平台。随着某“受损”战舰徐徐靠拢登陆舰,维修分队随即展开抢修。他们依托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在后方专家指导下,于数十分钟内,排除舰炮送弹机故障、自动舵指针振荡等8项故障,全面检验了维修方舱在远海的实际保障能力。
基地装备部和军械技术保障大队经过多方论证,提出“跨专业、跨弹种、跨建制”的“三跨”训练,形成了“多专多能、快速高效”的保障体系,过去需要18人完成的任务,如今6名技术人员即可胜任。
不久前,该基地首次运用某新型导弹固定阵地设施开展远程机动技术保障,在海军部队率先实现了由导弹固定阵地保障到建制力量转场前出保障的突破,标志着我舰载导弹武器保障能力实现了新跨越。
军民融合构建一体化装备技术保障体系
“指挥中心,我舰请求紧急支援!”
一次大型演练刚刚开始,某支队两艘新型护卫舰便相继发生故障,基地“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指挥中心”命令混编有55名地方专家的“舰船装备技术保障群”立即登舰抢修。顿时,车轮滚滚,8辆方舱车携带着专业设备直奔码头……
新一代舰艇陆续装备部队,对装备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军内装备保障力量难以满足需求,军民一体化装备技术保障势在必行。
“我们打破军内外封闭的保障体系,确立了地方保障力量在装备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基地装备部总工程师周福华如是说。
他们先后与100余家地方工业部门、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签约“联姻”,组建装备保障“国家技术队”,构建了以现役装备保障力量为骨干、地方工业部门支援保障力量和辖区支援力量为补充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大大缩短了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的周期。
资源共享、技术联合威力巨大。前不久,某部一枚导弹的制导系统出现故障。他们通过专家信息网络查看导弹“健康档案”,获得了专家“键对键”的指点,很快查明了故障元器件,又通过技术网络向某厂家求援,排除了故障。
近年来,他们依托军地专家技术骨干力量,在作战训练一线开设海上机动保障基地,在后方建立装备技术故障控制中心,与科研院所共20多家单位实现资源对接共享,打造装备智能网络化保障平台。依托军地专家技术骨干力量首次承接某新型驱逐舰高等级修理,提前45天高质量完成修理任务,受到海军首长的表扬,并被海军评为“舰船装备修理优秀工程”。
据了解,基地在军民一体化保障实践中创造了8个海军“第一”:第一次组织地方军械保障力量进行大型实兵演习,第一次按实战程序进行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组织指挥,第一次统一指挥部队、工厂、院校、军代表局及地方工业部门实施实弹保障……
前不久,总装备部组织全国21家地方工业部门的79名技术专家,在该基地开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支前保障力量动员试点”演练,基地首次按照实战化编组,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专家正式纳入装备保障体系,编组成立机电、导航、舰炮、导弹、雷达系统等保障分队,制订了岸基保障、海上保障、远程支援保障等多种方式的保障预案,出色完成了保障任务,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战时动员工作法规积累了宝贵经验。(王春风 方立华 谭依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