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忠骸烈骨近乎湮没于荒野,令我这个后人深感羞愧”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捷克佳发自多伦多 快40年了,张其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墓地拜祭时的情形:
“公墓正门牌楼旁的门房早已成为残垣断壁,孤零零地伫立着几个立柱和一垛后墙。埋葬英烈的墓地内树木凌乱荒草横生,萧瑟凄凉有如废墟。一些墓碑已经残颓倾圮,上面镌刻的部分文字在风侵雨淋下也难以辨认。还有一些水泥封顶的坟茔开裂,露出块块墓砖……”张其勇一边说,一边拿出当时的图片证实他的描述。
中国抗日远征军的那段悲壮历史,直到最近一两年才渐渐被国人提起,更不用说那些身葬异域埋尸荒野的殉国将士灵骨。其实,早在若干年前,作为一位旅居印度的华人,张其勇就曾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种状况。
偶然邂逅荒废墓园
1969年,祖籍广东梅县的张其勇,在印度加尔克汉德省的兰济市开设中餐馆。4年后的1973年,他隐约得知距兰济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兰伽,有一座埋葬着数百名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遗骨的墓地。
张其勇说,他是通过两个渠道知道这座墓地的。一是当年远征军因各种原因滞留的士兵,他亲眼见过的就有10多个,可惜很多人都先后离世。另一个是当地的百姓和华侨,远征军当年驻扎在兰伽集训时有5万之众,印度华侨中有做小生意的,专门卖物品给驻军,不少人都知道那里有个中国军人公墓。
然而,第一次前去兰伽查勘拜祭时的情形,令身为华侨的张其勇感到十分痛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但忠骸烈骨近乎湮没于荒野,令我这个后人深感无颜于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先烈。”于是,张其勇产生了重新整修墓地的念头。
自愿充当工程监工
兰伽公墓的整修工程首先需得到印度方面的准许。因为印度原是英国属地,英国方面之前已为墓地一个个编号,政府间应该有相关协定,但因疏于管理,墓地早已成为荒野。兰伽也是印度军营所在地,离公墓很近,于是,张其勇便与侨社人士亲往当地军营同军官交涉谈判,终于获准重修。
由于旅印华侨财力有限,张其勇便与台湾方面联系,表达重修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获得400多万印度卢比的资助。
据张其勇介绍,兰伽公墓的整修工程款拨给印度华侨联合总会管理,工程则承包给当地印度人,雇几十名男女工人施工。由于他所在的兰济市距兰伽较近,同时因开餐馆也认识不少当地人和军营的军官,于是张其勇主动承担起整修工程的监工一职。尽管事情繁琐,但他分文无取。施工期间,张其勇几乎每天都要奔波往返兰济市和兰伽镇。
张其勇说,“没有烈士遗骨的移动,都是就地的修复。”经过八个多月的施工,工程于1982年完成,并在1983年2月14日举行隆重剪彩典礼。前远征军团长李定一前来主持公墓完工仪式时,一到墓园,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24颗柏树代表24个节气
经过整修的兰伽公墓当时焕然一新。牌楼大门旁分建六间门房,周围围墙下已经植树成行。有道路直达墓地的中心纪念石碑,道路两旁是翠柏与花卉。两旁亦辟道路,并左右分建凉亭。他拿起一张全景照片说,墓地中间的道路和两侧的柏树是他设计规划的,24颗柏树,即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又代表一天的24小时。
兰伽公墓共有580座坟穴,但仅40余座墓碑列有姓名,大多为无名英雄。据一份资料介绍,他们大多死于疟疾等疾病。
殉国的唐铁成少将是公墓中官阶最高的。张其勇说,唐墓除依原式整修外,还在坟旁三面筑以短墙,并铺了水泥地。
墓地内还专门新建一栋两层的中式建筑,一楼是祭奠堂,桌子上有插香的炉台,纪念灵牌上书“中国驻印军英烈将士灵位”。二楼是极乐殿,内有一尊佛像。
虽然1994年举家移民加拿大后,照料公墓事宜由台湾在当地“代表处”接手,但至今还令张其勇放心不下的是,印度的另一处中国远征军将士墓地——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小镇利多。张其勇说,那里的一条公路旁掩埋着大约600位殉国将士。
1982年冬,张其勇曾和印度的工程人员去现场勘察过,也想把灵骨迁葬到兰伽公墓。但由于阿萨姆邦处于“限制外国人行动的地区”,所以1983年他再去时,一行人在机场被扣留后不得不原路返回。
张其勇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现在虽然退休在家,但如果需要重修,需要向导,我可以去带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