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日军坦承对手确实英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日军坦承对手确实英勇
2009年04月07日 05:16 来源:CCTV新闻会客厅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李小萌:好,我们下面请出今天的客人。今天的客人也和清明这个日子有关,他是一位作家,他一直在博客上发表着纪念60年前中国抗日远征军的文章。今天我们请他来,是想重新唤起那段曾经沉睡的历史,更想缅怀那些险些淹没在历史中的老兵们。

  【板块2:中国远征军】

  方军:见到您高兴,您九十多了,身体还这么好。

  韩宝轩:请进。

  解说:3月26日方军去天津看望两位联系多年但没有见过面的老人。

  方军:韩老,您身体好,见到您高兴。革命烈士,是说您父亲,是国家发的还是黑龙江省发的?

  韩宝轩:这是国家发的,民政部。

  马志靖:这个正式的在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解说:马志靖,82岁,东北著名抗日将领马占山的孙女。韩宝轩,91岁,马占山副官韩家麟的儿子,他曾为支援中国远征军的美军作翻译。

  方军:这个是您父亲吧?

  韩宝轩:是我父亲。

  方军:他是哪年牺牲的?

  韩宝轩:1932年7月。

  方军:我记得是牺牲了,日军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城墙上。当时他是少将,马占山部队的少将,是咱们国家抗日部队第一个少将,牺牲的。

  韩宝轩:对。

  李小萌:今天我们的客人就是作家方军先生,欢迎您。

  方军:谢谢您。

  介绍远征军的小片: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为支援缅甸英国军队抗日、保卫滇缅公路及我国西南大后方的作战部队。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企图直接切断中国唯一的从海外运送援华物资通道——滇缅公路,并进攻我西南大后方。占领缅甸,日军还可西侵印度,直下中东,与德国法西斯会师。缅甸成为中国、同盟国与日本法西斯的必争之地。

  1942年3月,应英军邀请,中国派出远征军约十万兵力,紧急入缅作战。仁安羌援助英国军队之战,声震中外;戴安澜将军率领200师在同古等地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军血战,日军不得不说:“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

  这次远征最终因英、美与中国战略目标分歧、指挥不当等原因而失败,伤亡惨重。1942年3月入缅兵力约十万,当年8月初,先后撤退到印度和滇西的仅有4万人。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部队开始向缅甸北部反攻,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这是第二次远征,经腾冲、松山等惨烈战役,以伤亡官兵约6.7万人的重大牺牲毙伤日军4.8万余人,解放了缅甸北部被占领土,收复滇西失地,鼓舞了人民抗日斗志,揭开了正面战场的反攻序幕。

  李小萌:要找到这些还健在的,又亲历了历史的这些远征军的官兵,容易吗?

  方军:也不是特别难,只要是想找的话,克服一切困难,还是能找到的。

  李小萌:在十几年前您头一次对远征军产生了兴趣是什么原因呢?

  方军:因为我是写报告文学的,我不是写小说的,我必须得采访真的人,我要跟他坐在一起,跟他聊天,我要写小说坐在家里写就行了。

  李小萌:您说光是当军官的就是十几个,前前后后跟远征军有关的采访对象有多少?

  方军:一共有73个人,我今天坐在家算了一下,至少是73个人。

  李小萌:在您心目当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或者是划过的痕迹最重的是哪些人?

  方军:应该很多,但是要是时间短的话,我准备介绍,第一个介绍张家福,张家福是一个百岁的老兵,他当年是戴安澜将军的作战参谋,军衔是少校。

  李小萌:您带了他的照片。

  方军:我带了他的照片,这就是张家福,当时我。

  李小萌:这是哪一年的时候?

  方军:这个是2003年。

  李小萌:您初次见他他就这个样子是吧?

  方军:对,我就住在他们家。

  李小萌:老人看着还是挺硬朗的样子。

  方军:看报纸,像我得用老花镜,他不用,所以我觉得这个老头很了不起。历尽沧桑,中国远征军分成两次作战,第一次失利了,很悲壮。第二次是打松山战役,他又参加了,所以这个老人一生非常坎坷,所以我把他记录下来,我觉得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魏恒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