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开城祭奠直击:不渲染悲情 传递活着的价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川开城祭奠直击:不渲染悲情 传递活着的价值
2009年04月02日 12:33 来源: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川县民政局干部王洪发(右)、北川人武部驾驶员母建川这两位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坚强的男人,眼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祭奠各自的遇难亲人。 本报记者 尹钢 摄
    震后第一个清明,北川老县城开禁,当地群众回城祭奠亲人。蒙蒙细雨中,“望乡台”上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哀思。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活下来的价值,就是让那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

  清明时节,地震灾区的生还者纷纷前去灾难地,祭奠、追思遇难的亲友。“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这是悼念遇难者最好的方式。伤口总会慢慢愈合,永存的是人间真情与相互关爱和帮助。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真心希望地震灾区群众化解悲伤,增强信心,不屈不挠,坚强地重新站起来,重建美好新家园。

  相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编者的话

  ●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北川老县城向遇难者的家属开放,时间是4月1日至4月4日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7点。

  ●值此时刻,本报记者专程赴北川旧城采访,目睹了北川人在清明时节的思念与伤痛,化作泪雨纷纷,也化作灾后重建的坚强和对未来的希望。

  ●正如李崇俊告诉遇难的同事那样,北川新县城破土在即,在援建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重生的北川即将拔地而起。

  清明时节,蜀地回春。大自然用绿色顽强地修复着北川县城遗址——受损的街道两旁,树木和小草倔强地生长。

  清明时节,祭奠追思。北川“望乡台”纸灰飞扬,鞭炮震耳,遥寄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也传达着奋发顽强的信息。

  快一年了,在伤痕累累的灾区,生者用重建美好生活的坚实步伐,完成着大灾难后的自我修复。

  三道拐:不屈的追思心语

  李崇俊说:“北川的将来会更加美好。”这是他带给死去的同事的信息。

  从绵阳到北川县城的道路两旁,油菜花儿闪耀着温暖的色泽。震后,北川县政府迁至安昌镇办公,那里距县城遗址不远,可以搭乘班车赶到遗址旁的曲山镇任家坪安置点。

  李崇俊备好了冥纸和鞭炮,因为要等姐姐李崇玉,正午他才从安昌镇赶到任家坪。李崇玉已退休居住在绵阳,姐弟俩相约在清明节为遇难的亲戚朋友上坟。

  这也是李崇俊为数不多的一次回北川。作为幸存者,他一度惧怕那里的支离破碎。他今年55岁,曾担任北川新华书店的经理,地震那天因和妻子出去办事,幸运地躲过浩劫。震后,他投靠在安昌镇的亲戚家,一直拒绝回县城看看。

  临近清明,他决定要回来。他想起书店的司机,广西人董斌。“5·12”的上午,他们还在一起。分别快一年了,他有话想对遇难的董斌讲。姐姐也要去“看望”县医院的朋友。

  出于安全和防疫考虑,北川县城通常都处于封城状态。李崇俊持有北川县城的身份证,大门口的武警放行了。

  他们小心翼翼地走到北川县城的“三道拐”。站在那里,可以看清整个县城的遗址。震后的“三道拐”,成了北川人登高祭奠的场所。李崇俊来到时,地面上已经堆起了新鲜的菊花。李崇俊朝着他家的方向指了指,对记者说:“我养了100多只信鸽,仿佛现在还能听到鸽子飞翔的呼啸声。”

  姐姐烧纸钱,弟弟放鞭炮。李崇俊低声地说:“董斌,你在那边好好安息,我们也都要好好活着。”他告诉董斌,北川新县城破土在即,在援建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重生的北川正拔地而起。

  望乡台:讲解着坚强故事

  庞贵举不渲染悲情:“人们更需要知道,在抗震救灾中人的坚强与伟大。”

  “望乡台”原名叫了儿石(音)。它在沿着隔离网旁的水泥路去景家山的第一个弯道处。去年11月,北川通口乡农民庞贵举自费在那搭建了一个用于眺望的铁板台,从此,了儿石便有了新的名字——“望乡台”。

  了儿石像“三道拐”一样,是个可以将北川县城遗址尽收眼底的地方。去年10月以来,大量的省内外来客涌向了儿石,最多的一天,停放的汽车从任家坪排到了擂鼓镇,长达数公里。

  人一多,经常把通往山上景家村的路堵死。那个地方靠近悬崖,水泥护栏并不算牢靠。去年11月16日,常年在外打工的老庞,买来40多根手臂粗细的建筑钢架,雇佣几个工人,在没有树木遮挡视线的位置,搭建一个框架结构,上面铺几张钢板,建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眺望平台。

  这是他十几年打工生涯中第一次不是为了需求而施工。老庞特意在旁边标出“免费”字样。当日任家坪板房区的人,登上他的台子烧纸、祭拜,老庞说,那就叫“望乡台”吧。

  今年元旦,记者与老庞有缘相识,并在他的板房“借居”。再次见到老庞,他和妻子在“望乡台”摆摊卖地震画册和影像资料。与众多摊贩相比,他有两个特殊的身份:一是讲解员。无论是否购买资料,他都免费提供望远镜,并且绘声绘色地讲地震的故事。二是摄影师。他懂摄影,能为人们提供快照服务。《北京青年报》专门赠送他一台卡片相机,每个月,他都把自己拍的重建照片传到北京去。

  老庞的讲解,并不渲染悲情。他会讲朋友如何带孙子从余震中突围,北川人如何自救,解放军如何救援。“来到北川,就能从直观上感到地震的强烈破坏力,人们更需要知道在抗震救灾中人的坚强与伟大。”老庞说。

【编辑:朱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