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在宣化炮院院史馆前的操场上,25年前的5月22日,王晓辉和所有的受阅人员就是在这里誓师出发,开往北京沙河机场“阅兵村”,一直在那里训练,直到阅兵完毕。
“我们住在‘阅兵村’第三村。到了六七月份,北京的天气真是热啊!地表温度至少有45摄氏度以上。热得没办法,队里弄来好多冰块。第一天,第二天,冰块都被一抢而空。第三天,没人要了。温度太高,冰块化了后,帐篷里完全就是个‘桑拿房’!”王晓辉回忆说。
王晓辉当年正好26岁,在阅兵方队里算是年龄比较大的。这群平均年龄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在“阅兵村”里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日子。正值酷暑,他们穿着长袖衣服、短裤和半腰皮靴,每天一练就是十三四个小时,一天下来,身上都结满了汗碱,很多人都曾累得尿血。
他们训练的时候,不舍得穿黑皮鞋,几双翻毛鞋都踢成了“平板鞋”。第一次到天安门前预演,大家才穿上新皮鞋。没想到,这一穿就出了问题。天安门广场是由青石板铺的,新皮鞋鞋底都略鼓,这一踢下去,抓地不牢,大家的身体都稳不住,排面变得歪歪扭扭起来。方队马上调整训练方式,要求参训人员平时就要把新鞋穿旧,确保抓地稳固。
“那时候,‘阅兵村’成天都放着乐曲,营造浓厚的阅兵氛围。我们连上厕所都踩着鼓点!”大家心里都紧绷着,生怕细节上出现一点点失误。在这种极其紧张心理氛围里,对亲人的思念既是压力的舒缓,也是情感的宣泄。王晓辉和远在东北的妻子只能通过信件传递彼此的挂牵。一封信,要经过一周才能抵达。即使这样,也使这些年轻官兵得到很大的宽慰。
(1984年10月1日,星期一,晴)“今天是最光荣、最幸福、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天!作为三军将士的代表,我在万名受阅大军的行列,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王晓辉日记)
1984年10月1日1时30分,王晓辉心情激动,提前半小时就起床了。他在日记里记录,早餐:火腿罐头、鸡蛋、面包、香肠和巧克力。着装:全新,裤子右口袋装手帕,左口袋装手纸;上衣右口袋装药。
3点30分,受阅人员乘车出发。10点整,阅兵开始。走在第八排面中间位置的王晓辉已经不再紧张,沉着冷静地完成了重复几个月的动作。邓小平同志乘坐着敞篷车经过炮兵学院方队时,用带着四川方言的口音朗声说:“同志们好!”王晓辉笑着回忆说:小平同志说的这个“好”字是类似“低C”音的,大家马上顺着他的音调大声答:“首长好!”
阅兵结束后,王晓辉毕业留校,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员,后来当过战术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王晓辉转业到南京。几年前,他来到北京,担任荣宝集团的总经理,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25年前的阅兵记忆,已经深刻地烙刻在王晓辉的生命年轮里。今天,我们在他的眉宇间,在他一举一动中,依然能够读出一些军人特有的东西。
(历史照片由宣化炮兵学院及王晓辉提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