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选聘5010名大学生村官 30岁下本科以上学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江苏选聘5010名大学生村官 30岁下本科以上学历
2009年03月28日 13:26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我省大学生“村官”全面“扩招”,将通过省市联动的方式,共选出5010名优秀人才,投身江苏新农村建设一线。昨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正式发布了今年的选聘方案。从本月31日至4月10日,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网络报名。

  13市招5010名“村官”

  2007年,我省首次启动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当年共选聘了1011名优秀大学生赴苏北五市经济薄弱村任职。去年,省级选聘人数达到1670名。而今年,省市联动的选聘总数更是增加到了5010名。据介绍,“扩招”主要是我省“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需要。到2012年,我省2.2万多个村、社区都要有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的“缺口”还有1.5万名,所以全省加快了选聘的步伐。其中南京市今年选聘人数最多,达到710人。此外,南通、盐城、扬州、徐州四市的选聘人数也都超过或达到了500人。

  30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

  虽然选聘总数增加了,但要求与以往相比却一点没降。报名者必须是3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选聘,但中共党员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本科、党员、干部,江苏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条件在全国各省份中是最严格的,这也为选出优秀人才在基层锻炼培养提供了保证,”省选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高校和生源地要求方面,13个市的选聘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而省外高校毕业生能否报考,各市的规定并不一样。其中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宿迁等市的要求最为宽松,省外普通高校毕业生都能报名。其他城市则做了一些限制,如南京市要求省外“211工程”高校应届毕业生,或省外普通高校南京籍应届毕业生方可报名;苏州市则要求省外报名学生必须是“985工程”毕业生,“211工程”高校中生源地为江苏的学生,或普通高校生源地为苏州的应届毕业生。

  参加我省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活动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也可报名参加选聘。

  选聘增加了笔试环节

  本次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共有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等多个环节,其中3月31日-4月10日为报名阶段,高校毕业生个人通过网络报名。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选聘增加了笔试环节。据省选聘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今年是省市联动,选聘人数也大大超过往年,为了增加透明度,实现公平公正、阳光选聘,因此增加了笔试以竞争择优。而且由于除苏州外,其余12市的大学生“村官”均有全额事业编制,目前事业单位招聘也都要经过考试,所以“村官”笔试也合情合理。据了解,笔试时间定在4月26日上午,全省统一组织。本次考试不设大纲,分数线也由各市自行划定。

  苏北任职3年返还学费

  今年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依然优厚,到除苏州以外的12个城市任职的毕业生,可使用专项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起薪之月起,按照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照当地事业单位统一政策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村官”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更有考研加分、公务员定向招录、事业单位优先聘用等优惠政策。其中在3年内报考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或选择一门单科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今年,我省还特别出台了一项新的扶持政策,即大学生到苏北地区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将由财政全额返还。据了解,到苏州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除不享受事业编制外,考研加分等各项待遇都与其他市“村官”基本相同。

  “村官”也是个大舞台

  天之骄子走上黄土地,是否真有用武之地?目前我省已经为他们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在2007、2008年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中,已有65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637人当选为村党组织副书记,149人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3人当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对今年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各地也将通过降低创业门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信息、给予技术支撑等方式积极引导他们创业。此外,还要研究选拔大学生“村官”担任基层领导干部和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竞争机制,加大选拔使用力度。真正让农村成为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王烨)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