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您说到听听民众的声音,现在民众的声音呼喊得最响亮的,最容易被捕捉的往往是来自网上的声音,我们不妨看一个网络调查,这是最近做的,一共26万多人参与,题目是:你是否支持恢复“五一”黄金周?我们看到支持的比率占到了将近9成,您觉得网民的声音能不能代表民意?
王锡锌:
网民的声音我觉得也需要理性和客观地来看,网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成为我们了解民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但是如果你看,现在网络调查,其实我们不妨看一看两年前发改委要改革节假日的时候,也做了网意调查,而且它说超过八成的民众都是支持的。我觉得网络调查这一数据为什么原来是赞成调整,现在又赞成恢复,这里面让我们深思,网络要是有时候可能涉及到问卷者对问卷的设计,有时候它设计的题目让你不管怎么选,可能都是能够达到调查者的目的,而不是真正地反映民意。所以我有时候看到网络调查可能是一个技术的圈套,因此它代表一部分民意,但是可能这样的民意我觉得还需要与其他的因素结合起来。比如我们上一次调整的时候,关于网络调查者的身份没有农民,换句话说只是在城市里面这些人,我想如果我们从休息权、公民的休闲福利这个角度来说,可能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而这种社会公平我觉得也要从参与者的各种层次、各个群体这方面来考虑。
主持人:
这次大讨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场混战,每个人就是扯足了脖子喊,看谁的声音最响亮。
王锡锌:
我觉得您刚才概括的这句话非常对,混战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虽然各种参与者都纷纷登台了,但是参与的程序的有序性、有效性还远远不够,比如假如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有各种各样利益的,比较有组织化,让它能过滤掉一些声音,把不同的提出来,把相同的集中起来,看起来争论可能会更加清晰有序一些。
主持人:
有没有这样一个渠道呢?
王锡锌:
应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这样一个有序地参与,有序参与在理念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在参与的渠道上,比如收集民意的办法我们很多时候是借助于网络,网络问政于民当然是必要的,但网络的参与我们刚才说了,可能本身网民受到这种问卷本身的限制。另外其他渠道可能还存在有人想参与,但参与不进来。第三,参与的声音发出来以后,我到底有没有认真去听,比如上一次的调整也有参与,参与以后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关于“五一”长假来看,争议非常大,决策部门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决策没有采纳这些回应的时候,它又给出了什么解释?
主持人:
中央反复强调要问需于民,这样一个跟民生有如此密切联系的话题,就是“五一”长假的存废问题,问民所需可能正是这个政策制订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所以刚才您说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序地参与,我觉得可能一下要求不能太高,参与是第一位的,有序参与是第二位的。
王锡锌: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