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实名制算不上什么新鲜话题,我给类似新闻总结了一个规律:一是民意一贯地支持力推,理由无非是那些耳熟能详的ABC,二是铁道部某些技术官员轮番上场,反对实名制的理由日新月异。媒体又不是权威裁判,只能整合一个鸡同鸭讲的场面,无关输赢,也无关是非。可见,火车票实名制上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程序:当民意找不到一个法制化的平台,以权力的姿势与职能部门对话,那么,实名制问题上的众声喧哗就只剩下各说各的,所谓的讨论不过是各自的“声明”,该怎么做,人家自有主张。
3月23日《京华时报》消息说,铁路酝酿多种售票方式,车票实名制暂不推出,根据相关官员的解释,当前至少存在三大困难,首先是丝毫不能增加运能,其次是会在车站广场、售票大厅、进出口造成严重堵塞,危及旅客的安全,再次是旅客也会不方便。其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与李和平两位,也给出了反对实名制的理由:实名制是不错,但铁路目标是公交化,“我们坐公共汽车都去登记名字,大概不好”;而且,从铁道部规划来讲,2012年基本实现公交化,“到那时上火车就没有一票难求的问题”,火车票实名制也就没有必要了。再往前看,还有更多反对实名制的N个理由。
真要辩驳这些可爱的理由,浪费很多唇舌不说,关键是人家听得进吗?倒是有善解人意的网友,秉持铁道部反对实名制的精神,为其找了更彪悍的理由:譬如铁道部非常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轻易报废国有资产,还在用古老的386电脑卖票;譬如这是为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譬如打印名字要油墨,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让大家拿到便宜的火车票,就不打名字了。至于印度实名制售票杜绝票贩、鲜见一票难求局面,那你高兴怎么不去印度坐火车回家呢?服气了吧。
正经八百的申明实名制的意义越来越像祥林嫂的呓语,你说可行,人家偏说不可行,怎么办?总不可能学圣斗士星矢。你说实名制解决的是相对公平,人家说实名制没办法解决运能;你说实名制不会复杂,人家说怕你不方便。在这种话语体系中,即便民意100%支持实名制,也抵不上公权者一人的反对之音强悍——这就是实名制最尴尬的现状。
很多好事,往往因为“条件不成熟”、“时机未到”而真的黄了;不少民意,也常常因为“说了也是白说”、“白说不如不说”而慢慢沉默了。火车票实名制上倒置的民意,恰恰是我们参与民主决策碰到的一道玻璃天花板:一者,没有对话平台,没有辩论机制,貌似也让你发言,但你无法与决策程序面对面;二者,从来都是你被专家官员的话牵着鼻子走,而不是他来回应你的理由,人家讲A,等媒体披露出来,你再辩驳的时候,人家又扯到B上去了,你总是赶不上趟儿。他在解构,你在建构,永远不是一条道路。
我对火车实名制的意义越来越迷糊,但还是忍不住斗胆建议相关部门:在春运票价听证之外,能不能也给火车票实名制一个听证的机会,就让公共决策把我们不成熟的看法驳斥得体无完肤吧!也好让那些坚持实名制的“不明真相分子”从此死了这条心。 (宋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