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三月二十日电(刘璟 李佳佳)当公祭的主角由历史名人转变成普通市民,中国传统清明文化被悄然改写。二十日,中国首个百姓公祭日在上海举行盛大仪式,拉开当地百姓每年三月第三个星期五进行民间集体祭扫的序幕。
击鼓、献花、诵文、敬香、行礼……此间为普通市民设立的公祭日仪式丝毫不失隆重,上海郊区数个城镇的五百多市民聚集在海港陵园,共同追念祖先、表达敬意。
祭祀,在古代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现代祭祀活动则增添了缅怀、悼念之意,并以凝聚民族情感,共同振兴中华为主旋律。随着去年清明节成为国定假日,中国人的传统民俗再次回归到主流文化,慎终追远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
公祭现场,参加“临港公祭日,向生命致敬——临港新城当地先人纪念广场公祭仪式”的市民,手持代表思念的黄色菊花,一起向先人纪念碑深深三鞠躬。顿时,黄色挽条轻飘,和平鸽展翅,平安鼓乐奏响。市民们在领队人员的带领下,奔向自己祖先的所在地,送去哀思和怀念。
上海郊区市民的该次祭祀颇有渊源。两年前,为配合此间南汇区临港新城的建设,当地决定为总数近两万的先人“移民”。这对素有“入土为安”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最终,上海福寿园陵园专门为迁移建立起大型树葬区。为感谢市民对新城建设的支持,当地政府则在陵园里为他们的祖先竖起了“动迁百姓纪念墙”,使人们永远不忘行孝道,对祖先充满膜拜之情。
近年来,上海不断出现“网络公祭”等全新的祭奠形式。而此次公祭可谓下个月清明祭拜的先导,搭建了一个祭祖寻根的现代平台,引导人们避开清明人流拥堵,错时祭扫、集体祭扫、文明祭扫,开创科学性和文化性兼具的“现代清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