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保护举报人别一味迷信另立新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保护举报人别一味迷信另立新法
2009年03月18日 11: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媒体调查显示,面对腐败行为,仅有40.1%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有举报义务。公众最担心的首先是举报得不到反馈,其次便是担心举报引来报复。据相关专家介绍,改革开放30年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就有9个遭到报复,举报人保护制度亟待建立。(《中国青年报》3月17日)

  虽然高达四成的受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有举报的义务,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真正履行这项“义务”的人凤毛麟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易指责“负有义务者”为什么不举报,因为任何一个理性人,在做出行为之前都要考虑风险和后果,如果举报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不到万不得已谁会主动举报?

  问题的症结也在于此,10个反腐名人有9个都遭受过报复,这样的举报人保护现状,带给公众明哲保身的心理暗示。一个举报人得不到基本保护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因为正义的社会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切实保护举报者。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和专家都认为,应完善立法来保护举报人,比如说尽快出台《证人保护法》。

  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在保护举报人、证人上,我们并不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诉讼法》第49条,《刑法》第308条,都是专门针对举报人、证人的保护规定。如果说这些规定由于过于原则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话,那么早在1991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已经起到了足够的补充作用。

  虽说专门的《证人保护法》可能更有针对性,但我们千呼万唤的法律最终出台以后,会不会也犯了“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弊病,同样也陷入缺乏可操作性的困境之中呢?更关键的是,对于举报人、证人的保护,需要的是在如何保护上下工夫,既然现有的法律资源已经有相关的规定,即便存在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甚至规定缺乏执行力等问题,那么对法律进行解释或者出台实施细则,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何必费时费力地去“另立新法”?要知道,“另立新法”在时间和物质成本上都要高于“补充旧法”。

  一味迷信“另立新法”,其实是对“法律文本”的迷信。要知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最终还要靠人来实施。之所以举报人、证人屡屡受到打击报复,或许并不完全在于我们的法律存在“空白地带”,而是权力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法律再粗线条,再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可能产生“被举报人拿着举报人的举报信质问甚至打击举报人”的法律结果。起码的底线都守不住,立法再多又有何用?(贺方)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