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三月十五日电题:拉萨:一个藏族青年的“梦工厂”
中新社特派记者 孙冉
罗布占堆,一个而立之年的青年藏民,在拉萨过着一种与传统藏民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并不富有,但他敢肯定自己是全拉萨最快乐的人。
在拉萨,出生于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属于当地的中产阶级。他们往往拿着稳定且不低的工资,住着单位的福利房,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
罗布占堆也走着相同的轨迹。在拉萨上完小学后,父母问他,要不要到内地去上学?他那时刚看完电视剧《上海滩》,毫不犹豫地就报考了上海西藏中学。之后,他又相继到天津读了高中,到西安读了大学。
在内地求学的十年生涯中,他成了一个狂热的欧美文化爱好者。他英语说得非常漂亮,同时在生活方式上也追求朋克式的随心所欲生活。他把眉毛剃成一寸一寸,穿肥裤子,走欧美嘻哈路线。看完一部讲述荒岛漂流的电影,第二天就和朋友去无人岛待了两个月,全然不顾已经被学校退学的结果。
让他开始去思考自己作为一个藏族人的事实,是一个美国人。一到暑假,罗布占堆就兼职做导游,带着一群留学生回西藏旅游。一次,一个美国留学生让罗布带他去买牛脑和羊脑,以及粘木材的胶质。“买这些东西做什么?”罗布莫名其妙,这个美国留学生诧异地看着他,“难道你不知道这是你们藏族人做藏纸用的材料吗?”
那一刻,罗布占堆觉得无地自容,他发现自己基本上对藏族一无所知。他连藏语都讲得半调子,有时说急了,中间总是夹着汉语。
所谓的信仰,更别提了,虽然母亲是虔诚的信徒,但罗布从来搞不明白母亲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转经?为什么要磕长头?”他总是很多疑问,但母亲更是不理解,“哪有这么多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嘛。”
大学毕业后,罗布占堆和所有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回拉萨工作。他先在一家私立中学当老师,随后又跳到一家国际NGO机构做项目。薪水相当丰厚,足够让他在拉萨过着小资般的生活,但他却感觉不快乐。
因为不自由。而他生来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二00六年,他辞职了,办了一个英语补习学校。罗布的父母都不理解,怎么好好放着班不上,却做着这种看似无业游民似的工作。要知道,在拉萨这个以旅游为第一产业的城市,英语补习班可是遍地都是。
可是罗布不在乎,他教得起劲。他在拉萨东郊租了个场地,布置得中西合璧。教室一边摆着藏族传统的“切玛”和唐卡,一边是现代化的投影设备和写字板。教室正前方用英语高挂着一句话“布达拉宫不是一天建成的”,让人会心一笑。
罗布的教学方式很轻松也很张扬,他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一切的积极性参与发言。如果发现学生消极应对,他就会立即把学生的照片丢进海量的QQ群,被骚扰到怕的学生学习态度马上就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也许是罗布的个性魅力,他的英语学校吸引了不少在职学生。每晚七点,他都准时为学生上课。即使在今年三月份,西藏处于“敏感时期”,来上学的学生只有一人,他依然默默地等候。
除此之外,罗布还和朋友搞了一个戏剧俱乐部,取名叫拉萨梦工厂。他开始有意识地为保护藏族文化做一些事,比如他规定俱乐部活动时,大家必须说藏语。他把奥巴马宣誓就职讲话配音成了藏语,让大家学习。
他们还有意识地在一起拍一些短片。记录藏族年轻人最真实的生活,比如怎么追女生,怎么趁领导不在翘班出去喝甜茶。这样日常生活写照般的短片在西藏来说几乎没有,而这种最真实的记录让罗布和朋友们兴奋不已。
然而也曾经因为过于真实,碰恰被单位领导看到,而导致片中的三个藏族年轻人差点丢了在机关里的工作。此外,罗布他们也拍一些小寓言片,有一个名叫《梦想无法在梦中实现》的片子。告诫藏族年轻人,不要把梦想只停留在梦中,快速行动起来。这类的片子在网络上传播得很火,它其实已经有了某种替代宗教向年轻人规劝的意味。
而梦工厂也对每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实行梦想鼓励制。罗布自嘲这有些像电影《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的意思,但他们做得更真诚。在梦工厂里,你有任何梦想,大家都会帮你实现。你想当演员,OK,没问题,大家都把镜头对准你。而不是按照拉萨人一贯的思维,“你是什么单位的?你爸是谁?”
罗布想在梦工厂让大家圆梦,同时,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想拍出一部记录藏族文化的记录片。为此,大家都在做一些兼职,为拍片子筹集资金。
如今的罗布与在内地上学时,判若两人。他不再追求外表的光鲜,他很多年没再买过衣服。买东西只买需要的,而不买想要的。他认为,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你想要的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过程中往往不快乐。
没错,他这一次真得开始信仰藏传佛教。他发现,藏传佛教有一套为人处世的逻辑,可以让人变得简单与平和。他因此相信缘分和因果,格外孝顺父母,二十七岁就取妻生子。他相信来生的存在,但他更坚持要把现世过好。所以,虽然他现在收入不稳定,但他非常肯定说,我是全拉萨最快乐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