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各路媒体记者投入新闻大战。 中新社发 王辉 摄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2009年中国全国两会进入尾声。“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年一度的大事,“两会”上的一些新现象无疑能折射出中国政坛的新气象。
高层引领“白话风”
“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不是唱‘对台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9日如是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语句:“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3日也用了“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这样的语言来作报告。
媒体称,这是延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不折腾”的口语化风格,去年12月18日,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未来改革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折腾”成为时下流行语,至今热度不减。
一股由高层引领的政治“白话”风在中国政坛悄然刮起,今年两会,舆论和公众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官员和代表委员讲的话越来越通俗、越来越口语化了。除了政治报告中的遣词造句,新闻发言人的幽默诙谐,代表委员的激扬文字,用的几乎全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
媒体分析指,官员们越来越多地用大白话发言,官话套话越来越少,这不仅是中国政坛在政治语言上的一次简单变化,它反映着深层的政治进步:即中国政治的民主氛围日益强化,官员们越来越尊重公众的民主权利,习惯于用与民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语态讲话。
网络潮涌动中国政坛
今年“两会”上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很多媒体记者在提问时普遍运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是某某社(报/台)的记者,也是某某网的记者。”
——互联网正不断地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加温:
去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交流时,胡锦涛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今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进行了约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他说,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
据统计,截至今年一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突破三亿,网民的诉求越来越受到高层的重视。中央高层“触网”之外,一些地方大员们也已开始“招呼”网友们“拍砖”、“灌水”。“我要感谢网络,因为网络让政府看到了来自于民间的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两会上这样表示。
有媒体说今年两会是从互联网开始的,从总理网谈,到各大新闻网站纷纷亮出网络调查,网络民意征集等“例菜”,吸引网民踊跃在网上“问总理”,用鼠标表达自己的关注话题,“两会”未开已在网络预热。
在两会会场,可以看到网络媒体直播的身影,不断有代表委员被请进网络直播间,两会新闻中心今年还首次组织人大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
2009年中国两会,“与网民互动、与网民交流”蔚然成风,从官方到媒体,“网友”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名词。中国“两会”进入“E”时代,中国政坛网络潮涌动。
细节见证透明度、开放度
在本届“两会”上,在被追问敏感话题时,不少地方大员都表现出了更加开放、坦诚的态度。“谢谢,我不清楚”、“无可奉告”、“不知道”之类的回答,开始少起来了。有的代表团在媒体开放日的表现“真的很开放”。
贵州代表团开放日上,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对有关“瓮安事件”的提问坦然做答,并表示,在此事上,他给自己只打“五十分”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就“躲猫猫”事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省政府不愿意也没有打算掩盖任何事情,“阳光政府不怕别人问三问四”。
……
——媒体评论称地方大员坦然面对“家丑”是一种进步。
从白话风,到网络潮;及至密集的发布会、集体采访;以及激烈的观点,尖锐的话题,诸多细节折射出中国“两会”和中国政治正走向更加透明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