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中国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邀请厉以宁等五位委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内外记者提问踊跃。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今日采访要点
在哪里采访?
要采访谁?
要采访什么?
为什么要采访?
据统计,有超过3000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两会,记者人数创历年之最。这么多的记者聚集到两会上,他们在干些啥?怎么工作的?采访中又有哪些乐趣和苦恼……
想知道答案吗?那跟我去这些上会记者的博客里一探究竟吧。
-记 者的战场在哪里
人民大会堂里,“格局”依然没什么变化。中心地区仍是代表委员席,旁边是人大或政协的工作人员席,再旁边是记者席。其实这个“再旁边”,已经是被挤至一隅。也不知是代表委员们太多,还是会议室内的空间太小,在这个“再旁边”,“负隅顽抗”的记者们竟然只有坐椅,却无“一席之地”。当然,面前添个茶杯更是一种幻想了。估计每个会场都是如此。(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博客)
看完主会场,我们再去看看“分战场”:
第一个:会议室到洗手间的小道。
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堂里,尽管总理仍在会议室里读着政府工作报告,但大厅外等着会议结束的休息室里不时可看到东冲西突的拿着录音笔,或背着相机的身影。从卫生间到会议室的距离不过几十米,要在这几十米之间,认出代表并成功将其“拦截”,靠的是记者百米冲刺的速度。( 《南方都市报》)
第二个:有时候电梯里也能开新闻发布会。
“记者朋友不要急!”
“小心摔倒。”
“我住在××层,哪位记者帮我按一下电梯,我让他第一个提问。”( 《中国证券报》记者蔡宗琦博客)
-记者如何辨认生面孔
如果说遇到“惜字如金”的代表将是采访两会的一个难点,那么更大的挑战就在于“认人”。胆大的记者直接冲上去拉代表的胸牌看:名字、单位一目了然。再不清楚就干脆问代表:“你在某某单位从事什么工作?”胆小的记者就通常缩在“包围圈”后面,认真用录音笔录下代表讲的每一句话,不管听得懂听不懂,群访结束后赶紧抓着身边的同行问一句:“这人是谁?”
好在两会期间代表们的心情都不错,对于记者们“认人”的各种招数大多也予以理解。不过也有一些记者提问题既没弄清对方是谁,又不想显得自己太无知,于是想出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单一问题,无论碰到谁,问这个总没错:“您认为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路透亚洲私募股权记者 陈澍)
-记者笔下的欢笑与尴尬
3月6日下午,香港代表团小组讨论会。袁武代表在发言前对大家说,我的发言很简练,你们要10分钟,我只要5分钟。说完,袁代表便开始侃侃而谈。
我特地看了看我录音笔上的时间,到5分钟的时候,抬头看他,他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到15分钟的时候,代表们都抬起头看着他,他毫无停顿,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
到21分钟的时候,他的语调依旧激昂。
直到21分48秒,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谢谢”,袁代表的发言终于结束。
这时,连主持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人民网记者叶欣的博客)
在3月4日的一次采访过程中,有位官员突然发问:“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规划到哪一年?”
……
周围十几个记者无人能答。
“你们不是记者吗?”
……
再次集体无语,只觉得耳根发烫。( 《中国证券报》记者杜雅文博客)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两会
来看央视记者柴静的解释:
昨天有一个小男孩和我们聊起这个话题,他说我第一不懂两会,第二不懂政治,我为什么关心这些代表?我说你爱看古龙的小说,古龙的小说里有一位高手说,我要退出江湖,有一位老人对他说,你能退出去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一样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你每天上学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老师,将来你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事人大代表都能说了算,我们选择了这些代表让我们期待,是因为他们富有责任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记者 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