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演员孙萍委员,清晰记得去年“两会”时她女儿讲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时,她女儿在美国CNN实习。当时,CNN歪曲报道西藏打砸抢烧事件,CNN亚太区总裁对这个华人女孩说,如果让西藏自治,就没有这个问题。
“这是不可能的!就好比现在你让马丁·路德·金复活,他对黑人兄弟大吼一声,黑人兄弟们,回去给白人做奴隶吧!”小姑娘坚定有力的一句话,顿时让这位总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每年两会的时候,美国CNN不可能去念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每个炎黄子孙心里都装着祖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用西方人的思维和文化来解释中国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
通过这件事,让有着17年国外文化工作经历的孙萍委员深深感到,把我国建成和谐社会,不只是中国自己仅在国内努力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由别人任意表达。”
孙萍委员认为,赢得话语权不可能仅仅靠政府外交一条线来完成,公共外交的时代已经到来。
与孙萍委员观点不谋而合的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一直努力推动“公共外交”。他说,与政府外交不同,公共外交是民众间以及民间对官方的交往,这种往来很重要。中国现在每年出国人数约为4000万人次,这些人都有机会进行公共外交。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地面对外国公众,减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片面性。
事实上,公共外交已成为许多大国强国的战略举措。在美国,公共外交是“国务院战略计划”的两大支柱之一,一直担负着向世界传播美国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的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新上任就启动了一项针对多部门联动的公共外交计划。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也已将公共外交当成各自对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中枢”和“支柱”。
反观我国,虽然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文化部以及诸多媒体机构的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与传播活动积极而频繁,但各单位之间缺乏协调。
“我国举办的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各种文化年,是一种很好的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形式。但是这些活动只能达到‘只知中国’或‘只看世界’的目的,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上还存在许多空白和不足。”孙萍建议,整合建立一支“内知中国、外知世界”,具备“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和意愿的队伍,全面推进公共外交,从而真正有效地在全球进行文化价值的输出和国家形象的维护。
她说,国家应鼓励、促进各个层面精英、公众的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重在深度和广度。具备能力和热情的公众,可以由单纯的倾听者、旁观者、追随者转换为行动者、创造者,进而在各个领域、场合为中华文化和国家利益进行辩护、沟通、交锋,甚至输出。
此外,要加强在国际上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艺术。目前,国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数百家孔子学院和其他文化机构,对国外民众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使这种影响更为积极有效,孙萍建议把文化艺术和语言培训更为立体地结合起来,与文化志愿者一道,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闪亮窗口。
孙萍说,加强公众的公共外交意识,需要大力推行外向型文化教育。比如,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面向大中小学生和社区公众,开设公共外交教育课程,通过各种教育、文娱活动,介绍外交、商务礼仪,让广大公众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乐趣、障碍和规律。
还应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孙萍认为,来华留学生是未来各国的“知华派”、对华友好人士,有必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接触中国文化,结交中国朋友。“现在仍然有留学生保持着‘有事找使馆’的心态。应当采取更多手段让中国学生更加开放,让来华留学生更加融入。”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孙萍认为应在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增强这部分内容,使得他们真正“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成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力量。
在孙萍看来,公共外交应成为国家一项重要计划,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涉外的各种组织、机构、人员开展公共外交的理念普及、经验培训,使得国家在对外工作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一大批“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注重建立长久国际公共关系的“民间外交人士”。
据赵启正透露,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不久前曾专门召开公共外交研讨会,决定加强公共外交,推广公共外交知识的普及。(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