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招68名"便衣纪检" 名字用编号替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江苏泗洪招68名"便衣纪检" 名字用编号替代
2009年03月05日 05:0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2月13日,“便衣纪检”孙立站在泗洪县的大街上。他的身份和任务都被要求保密。(图片来源:新京报 郭铁流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泗洪纪委的“地下别动队”

  “千万不能让人认出我来!”

  穿上羽绒服,戴上帽子,墨镜罩住半张脸,又举起一本“党风廉政监督手册”遮住另一半的脸———2008年2月12日,面对记者的摄像镜头,52岁的乡村教师孙立(化名)焦躁不安,“我还有老婆孩子呢,会被报复。”

  2008年7月底,乡人大代表孙立多了一重身份,通过应聘,他成了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的“特别监督员”。

  “不要问我姓名、住址,也不要问我举报了谁、什么事。我不会说的。这是纪律,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孙立说。

  对于做监督员的动机,孙立称自己不满某些官员的不公、不法,但公开举报怕遭报复,而“政府给了一个畅通的批评与建议的渠道,发挥个人热情”。

  2008年7月中旬,泗洪县纪委在全县范围海选“特别监督员”,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

  这群人被称为“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民间称之“便衣纪检”、“卧底”、“地下别动队”等,也给这群人蒙上了神秘色彩。

  “黑暗中有一双,不,或许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监督你,随时可能举报你,不知何时就被纪委盯上了,如今我们如履薄冰。”2月15日,泗洪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如是说。

  “我们存在的价值更多在于对官员形成威慑,敦促其个人素质的提高,预防腐败。”孙立称。

  纪委海选“便衣”

  县纪委党风室负责人称,以前监督员身份公开,因碍于情面又易遭报复,监督流于形式

  2008年7月16日晚8时起,一条招聘启事,在泗洪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并迅速成为全城讨论的焦点。

  启事称,县纪委在全县范围聘请60名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身份保密,与纪委专项管理人员单线联系,实行隐性监督,可向纪委直接举报干部党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必要时配合纪委案件的秘密调查”。

  招聘启事称此举目的是扩展监督渠道,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并使群众监督更有力和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当天的《泗洪新闻》也滚动播出了《泗洪县纪委、监察局聘任党风廉政特别监督员的暂行办法》,称凡常住泗洪县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不限,无违法乱纪行为纪录者,均可报名。

  根据《办法》,监督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监督,对部分官员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如行贿受贿、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赌博、大操大办等,直接向县纪委专项管理人员进行举报,并有权追踪所反映案件的查处结果。

  “刚开始我都不相信这个事情,觉得政府在作秀。”作为乡人大代表,孙立说他看到启事时心存疑惑,不过还是有所期待。在他看来,此前基层群众对官员监督很难,“这不失是个好想法”。

  泗洪县纪委党风室副主任高学升介绍,以前县纪委也设过监督员,但主要是由人大、政协的老干部担任,而县城很小,大家都是熟人,监督员身份又是公开的,碍于情面,监督流于形式,此外举报者也容易遭遇报复。

  认为“身份保密”、“单线联系”,可以有效保护监督者,“爱向上级反映情况”的孙立,去报了名。

  泗洪县纪委称,招聘启事播出后,一周内报名者300多人。

  争议中诞生“便衣”

  报名者的数量超出了党风室负责人高学升的预料,他强调没有工资,而应聘者称不图钱

  高学升称,招聘启事播出当晚,他一直忐忑不安。

  泗洪县纪委党副风室主任高学升是该制度的首倡者,并全权负责设计和操作。

  对于此“创意”的由来,他称,2008年初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监督”,而泗洪县纪委组织退休干部座谈时,发现群众对官员监督热情很高,但他们提出了监督机制需改善,监督的载体和渠道较少等问题。

  高学升称,“当时我想到的就是匿名化,进行纪委的单线联系。”

  2008年5月份,高学升向泗洪县纪委副书记史余强提出公开招聘“有监督热情的民间志愿者”的建议,对官员进行8小时之外的隐性监督。史余强认为可“探索执行”,并要高设计方案。

  两个月后,“暂行办法”出台。

  据高学升讲,草案出来后,纪委开会讨论时曾引起很大争论。争论焦点是,“便衣纪检”会不会引来官员反感,以及社会能否接纳这样的事物,毕竟在其他地方没有先例。

  “我们的做法,势必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月24日,高学升说,尽管这样,泗洪纪委最后还是决定尝试。

  纪委决定在电视台发布公告,泗洪县纪委副书记史余强称,此举是为保证制度透明,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知道纪委的决心,对官员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

  高学升称,招聘启事播出第二天,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成了热线,这令他十分意外。毕竟监督员没有工资且有被报复的危险。

  随着报名者不断增多,高学升不断强调没工资,但“许多报名者说,要是图钱,就不来做这个”。

  上访者当上监督员

  300名报名者中,挑出了68人,他们被编号后,身份名字从此被数字替代

  看到招聘启事后,65岁的刘明汉(化名)去报了名。不过,他认为自己被选中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他此前是一名常年上访者,一度与当地政府“水火不容”。

  因拆迁补偿问题,刘明汉曾找各部门反映问题,他感觉“干部太不把老百姓的事当事了,不办实事、工作拖拉,作风粗暴”。

  刘明汉认为,当官的不知害怕,是因欠缺监督。

  高学升证实,报名者中有大量上访、维权人员,或有人有此类经历,很多人甚至是带着举报线索应聘的。在他看来,这些人对官员监督的现实需求、愿望和热情都很突出,而上访和维权的经历又使得他们了解政策法规,他们对监督干部有经验,对社情民意也更熟悉。

  曾办企业的陈飞(化名)也报名参选,他称此前对当地工商部门办事效率很不满,“一个批文拖很久,不花钱根本办不成事,一些官员还经常下企业来以各种名目吃拿卡要,想举报,根本就没有门路,实名举报的话,企业也就没法干了”。

  300名报名者中,最终挑出了68人。

  孙立、刘明汉、陈飞最终都被聘。

  所有“便衣”都经过了高学升“一对一”面试。他称面试主要考察人品、法制意识及社会关系,面试后,纪委还会私下调查参选者,确定其人品后才考虑聘用。

  高学升介绍,例如聘用刘明汉之前他有过犹豫,“一个长年上访者成为监督员后,会不会找地方政府的茬?”而经纪委秘密调查,认定此人有正义感、责任心和监督干部的勇气。

  选出68人后,高学升做了编号,建立档案。于是,所有报名者都成了相应数字,姓名与身份不再被提起。

  他们的聘期为两年,两年后无违法乱纪者仍可应聘。

  秘密一对一培训

  培训方式由“便衣”自己提出,电话或茶馆里,而一切都被要求保密

  68人互相不知身份,只与纪委上线单线联系。

  高学升说,特别监督员最重要的是两个字:保密。

  身份保密,任务保密,联系保密。

  68人的档案,只掌握在高学升与党风室另一责任人许胜祥之手。高曾将档案交给主管此事的史余强审核,史拒绝了,说保密这个规矩,任何人不能坏。

  选出“隐性监督员”后,高学升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

  培训也是一对一进行。接受培训的方式则由监督员自己提出,例如电话培训、茶馆里谈话等。本报记者 黄玉浩 江苏报道

  

【编辑:巫峰
    ----- 国内新闻精选 -----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