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 拉动内需时也不放松
一些地方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一些“两高一资”企业可能卷土重来,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可能死灰复燃,污染可能会出现反弹
□张力军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探索环保新道路没有一个固定框架,而是一个开放体系,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和措施。
我们要看到,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中央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环保投入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能力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减产、停产或关闭,落后产能得到自然淘汰,环境污染的压力将有所缓解。我们还要看到,污染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利润减少,资金流动性下降,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的难度加大,偷排漏排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一些“两高一资”企业可能卷土重来,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可能死灰复燃,污染可能会出现反弹。我们更要看到,国内经济走出低谷后的强劲反弹将会给环境带来更大压力。我们要深刻吸取历次经济周期性波动反弹造成环境更大破坏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未雨绸缪,早作谋划,扎实工作,迎接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复杂形势,我们应该把污染防治工作放到党和国家执政为民的重大战略中去思考,努力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的战略性转变,切实增强主动防控能力,在“防”上下足功夫,将主动预防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贯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少污染物产生。我们要深入分析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势,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增强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能力。在经济扩张时期,严格环境准入,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在经济紧缩时期,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孙秀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