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油子”背后的官场文化探源
一些为民做事的好官,民意倒是不错,但是为民难免得罪官,或官缘不佳。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应当由当地百姓评判,要靠“民意”,而不是靠官场上的“官意”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征求数百位党政干部对“官油子”特征描述的基础上,为“官油子”画像,这正像当年毛泽东亲自为自由主义画像帮助人们认识自由主义以克服自由主义一样,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官油子”,淘汰“官油子”,重用“老实官”。
“官油子”与某种官场文化有关
“官油子”为何“油”?这和某种官场文化有关。从为“官油子”画像的种种特征来看,它反映了一种“思想消极化、工作形式化、作风庸俗化”的不良官场文化。
所谓“思想消极化”,就是信仰虚无,党性靠边,把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名与利的平台,而不是当作积极为人民服务的条件;追逐个人名利是心急火燎,锱铢必较,做工作则是避重就轻,讨价还价。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丧失理想信念、意气消沉的精神状态。所谓“工作形式化”,就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花拳绣腿,虚张声势,不做实功,只做虚功。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只为讨好上级、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所谓“作风庸俗化”,就是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玩弄权术,拉帮结派,贪图享乐,沉溺于灯红酒绿等等。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腐朽没落的作风和情趣。
这样一些与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格格不入的问题何以成为一种不良的官场文化?分析起来至少有如下两方面客观原因:
一方面,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中消极官场文化的影响。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十八个年头(公元1386年),曾感慨他任用官员中的一个现象: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就变得又奸又贪。这就是封建官场文化的作用。武则天圣历年(698),出了一位“模棱宰相”苏味道,此人一味阿谀圆滑于君臣之间,屈从附和,遇到矛盾不置可否。他常对人说:“处理事情不要那么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否则,一旦出现差错,必然后悔,还会留下遭受处分和被谴责的后患。因此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中国古代的官场可说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吸纳人才的同时又在毁灭人才。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命制,是形成人身依附和人身控制的制度,使人丧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以及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要想做官,必先获取了当奴才的合格证和卖身契之后,才能混迹于官场。中国几千年的这种封建官场文化遗毒,不可避免地会在当代的政治生活中有所反映。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干部任用制度和干部评价制度存在某些问题。最近见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瓮安县原县委书记王勤:“当地干部对王勤的普遍评价”相当不错。然而,这只是当地干部的评价,“当地百姓”的评价就未必如此,因为王勤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平衡干部的利益。如果没有出现“瓮安事件”,王勤的政绩考核不会太差,他在仕途之上也会一路绿灯。可见,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考核,有的地方还只限于在下一级或同一级干部中进行,不能说这种考核没有价值,但是这只是一种考核。只限于这一种考核,不仅忽略了人民群众的考核这一考核主体,而且还有可能助长弄虚作假、吹吹拍拍的不良官场文化。一些为民做事的好官,民意倒是不错,但是为民难免得罪官,或官缘不佳。所以,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应当由当地百姓评判,要靠“民意”,而不是靠官场上的“官意”。
如何淘汰“官油子”,扫除不良官场文化
首先,在为谁当官、为什么当官、当什么样的官的问题上正本清源、坚定信仰。当年孙中山开办的黄埔军校,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去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那时候的革命者,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家境并不贫寒,他们不为升官发财而投身革命,而是为了信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坐了江山的共产党员,应该矢志不移地坚定这个信仰,谋求这个大利益,不是为个人升官发财当官,而是为人民群众当官,为中华民族复兴尽职,当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有底气与腐败的官场文化、与“官油子”划清界限。
其次,兴学习之风,营造健康的官场文化。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今天的考公务员热,反映了人们古往今来对仕途的追求。当官,能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官场文化,使人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早在70年前,毛泽东就号召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又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良好风气。要形成良好的官场风气,就要大兴学习之风。过去,是“读书做官”论,进入官场就不再读书,只揣摩官场关系,官场登龙术,钻营升官;今天,要提倡“做官读书”,要用书卷气抵制旧官场上的俗气、霸气、匪气。通过学习,使领导干部懂金融,懂网络,懂文化,懂公关,懂语言技巧,懂得让治下的发展更平衡,展现现代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现代品格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主动塑造官场自我,提升品位,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轻松坦荡,快乐做官。要形成有真才实学、能真抓实干为荣,不学无术、不干实事为耻的健康官场文化,使“官油子”没有市场。
最后,加强官员任用和考核的制度建设。官员任用和考核的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各种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不良官场文化就会恣意泛滥。在制度建设中,要特别强化群众监督和群众参与的机制建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人:他在政治上非常走运,官越当越大,但民间声望却越来越低。这就是缺乏群众监督的结果。只有当公民对官员的奖惩和职务的升降有发言权的时候,官员才会把人民的利益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的政绩既然体现于为民造福,最有发言权的是民众;干部既然是人民公仆,他们的去留升降就该充分体现民意;如果考核监督只在干部中进行,当地领导首先顾及的只会是当地干部的利益;如果升迁只由上级决定,下级就只会对上级负责;上级不正,他们只会跟着歪,上级正,他们就可能变着法子去欺骗上级。毕竟,欺君易而欺天下难。可见,要培育健康的官场文化,淘汰“官油子”,必须从制度建设抓起。
(作者韩玉芳为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官油子”形象转型的新期待
德行是官员的绩效形象,记录着官员的品德和责任。对于只懂玩权术的官员,固然要遭到公众的唾弃,但是只要权不干事、干事不负责的官员,公众也不会信任,只有敢说敢做敢负责的官员,才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如今官场上存在一类对下喜欢摆官架子,对上却阿谀奉承的人,工作上时不时玩花拳绣腿,老百姓戏称其为“官油子”。这类人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久前因抽“天价香烟”被免职的某房产局长,就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虽然不能对其工作业绩妄下结论,但这种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形象,也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该干部热衷于的讲排场、论阔气的“官场做派”。
时代虽不同,质朴本色不能丢
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众的衣着服饰都较为讲究的条件下,官员在着装有时作为一种对外的标识也应当体现出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官员穿西装、系领带,坐小汽车,戴好的手表,只要取之有道,有利于工作,无可厚非。
然而不断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社会,要求公众人物的活动必须在公共领域中按程序、有监督地展开。在公开的、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活动着的官员,身上汇集着三种角色:首先是公职人员,其次还是一个公共机构中的领导,另外,又是更高一级公共机构的下级。与此相对应,每个官员都必须在他与公众、与下属、与上级的三种公共关系中,表现、表明、证明自己。
官员又是公众人物,必须让自己的外表和举止得体,既和政府提倡的生活方式相一致,又能和自己的职务身份相协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然是我们提倡的生活原则,官员更应身体力行。
在行政信息逐步公开化、公众对政府监督日趋规范化的今天,作为公众人物的官员的活动一般都要求是正派的、透明公开的,决不能遮遮掩掩,不能黑箱作业。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官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公众心目上形成良好的形象。从事公共行政的官员不是商品的代言人,但却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
德行是官员的绩效形象,它记录着官员的品德和责任。但公众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可能更高一点,这种品德要体现在对公众疾苦的关心,对公共服务做出的承诺要兑现。
说到底,任何官员的权力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当官员手中接到这份权力时,同时就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对于只会贪、只懂玩权术的官员,固然要遭到公众的唾弃,但是只要权不干事、干事不负责的官员,公众也不会信任,只有敢说敢做敢负责的官员,才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微观的公共行政=大小官员们的行为
现在非常流行的是政府绩效评估,许多部门设计了变量繁多而且还要尽可能量化的指标体系,虽然其中渗透着各级领导的苦心,也包含着不少专业人员的心血,但是评估的结果中,尤其是百姓打分的过程中,官员的言行、举动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的整体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量化指标。
在现代社会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行政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展,承担的职能在不断细化,涉及的组织也在不断增多,整个社会治理呈现为有一个有着内在层次的立体化结构。处在这一结构最上端的是宏观的公共行政,它与政府模式的变迁、公共治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关;处在中间的则是中观的公共行政,它与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运行规则有关。这两个层次相对而言离民生社会都比较远。和普通公众最为贴近的则是处在最低层面上的、被称为微观的公共行政,它是由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构成的。万人评估政府官员为什么受普通老百姓欢迎,主要是这种评估和公众对微观公共行政的了解相吻合。
对于在民生社会中活动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固然期盼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希望社会公共管理朝着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他们最为关切的是和他们打交道的官员能够办事负责、公道,讲话实在、守信,待人平等、诚恳。一句话,在民生社会中生活的老百姓紧盯住的就是为他们服务的政府官员的形象。
官员和政府形象唇齿相依
有时某地少数几位形象不好的官员被媒体曝光了,不少公众会从整体上给与这些官员所在的政府较低评价。遇到这种情况,平时作风正、办事实的官员常常会愤愤不平,认为公众以偏盖全。应该说,个别官员犯事,不等于他所在的政府全不好,但个别官员的形象与政府整体形象存在着直接的关联。
官员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能动者,官员的言行举止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并不完全是单个官员的事,它是整个政府乃至公共行政形象的构成部分、整体缩影和评价依据。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不太可能见到整体的国家、整体的政府,他能见到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具体公共服务的官员。
这种官员和政府形象的共生与相依要求我们每一位官员都要时时谨慎,记住自己的责任、记住是个体的好形象会为整个政府的好形象增加分值,而自己一时不慎造成的坏形象将破坏整个政府的形象。
(作者严强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