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钱办事
煤老板赞曰好官
“我这样的干部,全临汾难找。”被捕后,杨吉春多次向检察官表白。
连续5年被临汾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05年当选影响临汾社会发展“十大人物”之一……即使在案发后,很多人说起杨吉春,仍然不无欣赏,“人才啊!”
“我们愿意相信你是个好干部。”办案人员说,“但是,这个卡是什么意思?”
谈话每每戛然而止。
专案组再赴临汾,前后调查走访了100多位煤老板。“不赖,拿钱就给办事,好官。”老板们对杨吉春“高度评价”。
“一说煤老板,我的天,都以为是爷爷。”这些大老板们感叹,“殊不知,我们整天磕头作揖,纯粹是孙子。”
当时的临汾,大小煤矿上千,煤老板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尤其让他们心惊肉跳的是,一旦发生矿难,全市煤矿必定停产整顿,日进斗金的煤老板,哪能等闲视之?各主管部门自然成了公关目标,煤管局长则是首选。
“素质低、胆子大、唯利是图。”曾几何时,每有矿难发生,杨吉春对煤老板的厉声痛斥,赢得不少喝彩,“谁能攀上老杨”、“谁和老杨最铁”成了煤老板们暗中较劲的硬指标。
为了攀上杨吉春这棵大树,煤老板们挖空心思,寻找一切时机,给“杨局长”送红包、表忠心。蒲县某煤矿矿长,借与杨吉春玩牌之际,奉送礼金一万元,时机之巧妙,令煤老板们思路大开。
矿主王某早在1997年,就与杨吉春相熟,杨吉春稳坐煤管局第一把交椅后,王某与杨局长的感情与时俱进,仅过节的红包,就先后送出3万余元。
除了逢年过节的例行拜访,杨吉春及其家人的行踪,也成了煤老板争相打听的热点焦点。
2007年太原煤博会期间,乡宁县一煤矿矿长听说杨吉春也在会上,紧随而至,送给杨2万元。
2007年11月,杨吉春的爱人在北京看病,消息传到临汾,煤老板纷纷前往首都探望。
几年前,杨吉春的儿子结婚、过生日,煤老板们奔走相告,杨吉春顺应“民意”,大摆宴席,收受礼金数十万元。
“你们是不是钱多,烧得不行?”记者曾故作不解,请教一位煤老板。这位戴着两枚硕大金戒指的老兄,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废话!不跑不送,煤矿能开安稳吗?”
“多少人排着队想进贡,还找不到庙门呢。”乡宁县一位煤老板对记者实话实说,“花几万万,换百万万,这买卖值。”
悔泪长流
千金散去惟余空叹
“秉公办事,廉洁执法,严禁任何收费行为在机关科室出现。”调任煤管局长不久,杨吉春曾向全社会作出“郑重承诺”,铿锵的语言,辅之以坚定的手势,令很多人记忆犹新。
2008年9月1日,这位“反腐倡廉”的煤管局长站到了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人席上,经过近一年的羁押,杨吉春面容憔悴,声音嘶哑,不停地强调,那些曾被他斥以“唯利是图”的煤老板,是他多年的朋友,他们给的钱,是馈赠,而非贿赂。
“一张多达300余万元的卡,写着别人的名字,却在你的手上,你怎么解释?”公诉人不紧不慢地发问。
“他让我暂时保管。”杨吉春有备而答。
“既然替人保管,你为什么自己设置密码?”
“……”
公诉人缓缓发问,杨吉春久久无言。
随着公诉人的指控,杨吉春“一手敛财,一手理财”的本领得以展现,令旁听群众为之叹服。
入股煤矿堪称杨吉春的得意之笔,“你当财神爷,我当保护伞”,年终分红,一切尽在红包中。
早在2002年,杨吉春就主动找到矿主李某,要求入股该煤矿,投资30万元。一座投资近亿的煤矿,区区30万元“连个浪花都溅不起来”,矿主李某虽然“热烈欢迎”,但这笔投资根本未入煤矿资本金账。
当年底,李某说到做到,兑现红利10万,但杨吉春没有领取,继续投入,这场发生在煤老板和主管官员之间的合作渐入佳境,煤矿办手续,杨吉春多方关照,李某投桃报李,每年奉送的红利由10万增至15万,2007又翻到了25万……几年间,仅在李某矿上,杨吉春就收受了85万元。
2003年3月,尝到甜头的杨吉春,又找到正在建设的某煤矿,主动要求入股,还是30万元。和李某一样,矿主郭某虽然“热烈欢迎”,但该笔投资未入煤矿基建账。
2004年、2005年春节,郭某分别送给杨吉春2万元。好景不长,2006年下半年,入股煤矿的党政干部被责令限期退出,加之煤矿尚未投产,杨吉春提出退股,郭某很快将其30万本金如数退还,并另外奉送杨吉春20万元。
每年的中秋、春节,煤老板除了奉送金卡,自然少不了高档烟酒,春去秋来,杨家俨然成了名烟名酒专卖店,各类高档烟酒堆积如山。如何让它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呢?
“他不放过任何商机,但难免因小失大。”杨吉春的一位朋友评价说,一般而言,这么壮观的高档烟酒,很容易落人话柄,但杨仍然见缝插针,安排专人将其出售,从2000年到2007年,仅香烟一项,就获利2万元。
“一听老杨家产千万,大伙都睁大了眼睛。”杨吉春的“发小”、万荣县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老杨当官后回乡探亲,“抠抠索索”,咋看咋不像有钱人。多年来,老杨一直遵循着几大原则:不树敌、不张扬;不显山露水、不招惹是非;埋头攒钱、平安着陆。
人算不如天算,这位“有口皆碑”的“廉洁”局长最终没能平安到站,仅被追缴的赃款就达400多万。追缴当日,杨吉春失声痛哭,他说:“省吃俭用一辈子,为自己买了一堆罪名,糊涂啊!”
案意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口皆碑”的“廉洁”局长最终没能平安到站,留下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试想,一个大肆收受贿赂,曾经入股煤矿的煤管局长,怎么可能把安全生产抓到实处?怎么可能对安全工作疏忽懈怠的煤老板动真格?
矿难刺痛万人心。人说,痛定思痛,怎么思痛?怎么来减少未来的痛?杨吉春案恰到时机地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的机会。(《山西晚报》记者 郭风情 本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