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一大早,陈洁打开电脑,登录上海市政府官方网站,查看居住证转上海户籍的政策。两天前,她作为网友代表和上海市市长韩正交流时,韩正告诉她,周一就可以在网上看到这项政策了。
韩市长没有食言,陈洁在网上看到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仔细阅读,她发现根据自己的条件,目前还不能把居住证转为户口,不过她并没有失望,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我们应该对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这项政策顶一下。只要我们愿意,人人都能成为可爱的上海人!”
户籍难以承受之累
陈洁是河南郑州人,5年前到上海,现在是银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资深商务经理,持有居住证已4年。工作期间,陈洁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成了一名上海媳妇,但没想到办理结婚证时还得回户口所在地。
陈洁身边有很多同样来自外地的朋友,办理居住证已有数年,但办理准生证、孩子在上海念书等相关手续都要回原籍。除去这些,想要在上海长期发展,孩子考大学、养老等问题都和户籍息息相关。
从1994年2月起,为促进投资和房地产行业发展,上海试行外来常住人口的蓝印户口政策。1998年,为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上海对政策进行修订,满足一定条件的外地来沪购房者也可以申办蓝印户口。
但从2002年4月1日起,上海停止受理申办“蓝印户口”,因为外来人口申办增长速度过快,超过申办控制总量而积压待办的数量过多,给上海的人口综合调控带来过大压力。
同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分人才类、普通从业者类、投亲类,其中引进人才居住证俗称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
虽然上海一直在大力推行居住证,而且宣称“享受与上海市民完全同等的待遇”,但拿着上海居住证的外地人早就把户口和居住证的区别研究透了,大到享受“四金”的不同,小到能不能在上海办理护照、办理婚姻登记,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归属感”。
2001年,宁波人李海波来到上海,娶了个上海媳妇,2003年在上海注册了公司,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在香港等地也拥有了公司,可就是领不到上海户口。每次到香港谈生意或出国旅游,都得回宁波老家办手续,有一次甚至因为去香港的签证不能及时办理,让新加坡的客户在香港多等了两天。
除了居住证和户籍的待遇差异,办理居住证对很多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麻烦事。
去年本科毕业的肖冉冉由于没有上海户口,只能办理居住证,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漫漫长路”。首先,需要单位在网上进行注册,然后拿着公司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原件去单位注册地的人才服务中心认证;单位认证结束后,再去网上单位的注册页面申请居住证,填写相关资料,然后带着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劳动合同正本和复印件、税单、房屋租赁合同正本和复印件、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原件和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等一堆材料去居住地或者单位的注册地办理居住证。
当然,这些材料也并非轻易可以搜集齐全,比如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文件,就得带着房东的身份证和房产证一起去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租赁登记备案,万一碰上个不好说话的房东可就费事了。而且办理租赁登记备案还要交280元的费用,材料交过去一个星期才可以拿到证明。
材料全部审核完毕,还要等一周左右到指定地点拍照,费用25元,最后再耐心等待20天才可以拿到“朝思暮想”的居住证。“整个过程办下来既费时间又花钱,单位要是不人性一点,还要扣掉其间请假的工资。”而且,根据规定,拿到不同类别的居住证每隔1至5年还要去更换居住证,又是一番折腾。
谁是“人才”
去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多次谈到上海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俞正声表示,上海没有多少资源,土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缺乏。上海发展靠地理优势和商业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靠人才优势。他说,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
在今年1月举行的上海“两会”期间,韩正再次表示,上海始终把人才发展、吸引人才的各项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推进。而“上海人才居住证和户籍制度的衔接”就是很关键的一项工作,这实际上把持有普通从业者居住证和投靠亲友类居住证的外地人排除在外了。
了解《试行办法》制定过程的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分析,居住证转户籍主要针对的是人才引进类人士。
根据《试行办法》,持有居住证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必须同时符合5个条件,其中第4个条件是“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能够符合这一条件只能是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工作的外地人才,而众多在外企、民企工作的外地人,以及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媳妇,都很难符合这个条件,尤其是在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只能缴纳综合保险,而不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因此申办上海户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有媒体报道,上海曾制定出两个版本的户籍改革方案:A版本和B版本。其中A版本由上海市发改委(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主要是针对外来农民工的,但最终被搁置,最后采纳的是由上海市人事局牵头制定的B版本。
参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调整增量人口结构,才能弥补本市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根据上海市政府的统计,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9岁以下,占80.9%,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农民工。
曾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的鲁传江,来自安徽滁州,已经在普陀区的一个菜市场卖了11年猪肉,被媒体称为“卖肉小子”。因为文化程度不高,鲁传江也没有人才类居住证。他告诉记者,医保自己先不想,养老等买了房子之后“自己考虑”。他最担忧的是就读于上海一所公办初中的孩子,“上学这块弄不好,前途确实渺茫”。
农民工中是否有人获得上海户口?鲁传江连说了四个“很少”,对于上海户口能带来的一系列福利,“我们想是想,但是不敢讲”。
从江苏来上海打工23年的周女士比鲁传江经历得更多。她随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来到上海,经历了没有粮票、没有油票、没有煤球票的生活,“生孩子时因为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时,却因为不是上海户籍输不到血”。
周女士表示:“我们不像有学历的人为国家作多大的贡献,我们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我们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财富,作出了微薄的贡献……现在有学历,有技术,有贡献的人能成为上海人,可我们这号人算不算有贡献?”
公共资源如何承载
在外地人为上海的户籍新政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上海本地人对此新政表示了质疑甚至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放开户籍政策,大量外地人涌入上海,会导致城市公共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减少本地人的就业机会。
对于放松户籍之后公共资源可能不足的猜想,有网友举例:假设现在的上海公立幼儿园(也就是政府负担一部分费用)可以正好容纳上海户籍的儿童入园。放开户籍以后,必然造成外地户籍儿童和本地户籍儿童竞争,因为公共资源不足,很可能导致原来就是本地户籍的儿童无法入园,而转向私立幼儿园。
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在新浪网上给韩正写的一封公开信称,目前连本地居民基本的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都得不到保证,户籍开放后势必带来严重后果。
针对城市人口承载力,有网友评论:“一个城市的人口多少,实际上不是由户籍决定的,而是由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给外来人才户籍,只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个人保障和环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畸形的城市化,全国各地的人口单方向的向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中,而这些大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就业机会、住房、教育、医疗、道路交通资源以及治安力量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地容纳源源不断涌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
一位网友以“我也是上海人”为题,写下自己的观点:“上海原本就是个移民城市,只不过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所谓‘老上海人’其实就是第一代移民的后代……认为外地人抢了工作机会,抢了教育机会,抢了福利待遇等……他们没有看到外地人为上海做的贡献,没有看到外地人承担了上海人不愿做的工作……上海需要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发展,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这才是真正的上海人。”(周凯 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