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春,二十二岁的次仁旺姆在成都机场转机回拉萨。生在藏北高原那曲、长在珠峰下的次仁旺姆,是北京奥运圣火珠穆朗玛峰传递的第五棒火炬手。与老一辈的藏人不同,她频繁地走下高原,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开阔。中新社发 廖攀 摄
2009年初春,拉萨市区北京中路一家网吧的女网管卓玛正在工作中。今年二十一岁的她利用互联网学习汉语等文化。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新社拉萨二月二十四日电 题:藏民族重拾开放精神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廖攀
二十二岁的次仁旺姆不愿把自己封闭在青藏高原上,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她经常往返于拉萨、成都和北京之间,在每一个地方,她都有一帮朋友。“我是攀岩俱乐部的,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交流。”
生在那曲、长在珠峰下的次仁旺姆,是北京奥运会圣火登珠穆朗玛峰的第五棒火炬手。与老一辈的藏人不同,她频繁地走下高原,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二十一岁的藏族姑娘卓玛是拉萨市区北京中路一家网吧的网管。在工作的同时,她利用互联网学习汉语。“我喜欢学汉话,学了汉话比较容易与人沟通”,卓玛说,“我要出去找工作,汉话都不会讲,怎么和别人交流呢!”卓玛还是个哈韩族,韩国电视剧是她的最爱,“将来有机会,我想到韩国去旅游”。
如今,敞开胸怀接触外部世界的藏族民众越来越多,拉萨也变得时尚起来。
在布达拉宫脚下,照相馆一家挨着一家,店面的广告牌也都是清一色的“柯达照相”——这个产自美国行销世界的品牌,显然已攀上高原。
在北京中路一处显要位置,“庆祝日本料理屋开业”的广告标语横挂在马路中央,红色的横幅与不远处手执转经筒的朝佛队伍相映成趣。
布达拉宫西南角,全西藏唯一的证券公司座落在这里,它也是全世界唯一常年“高位运行”的证券公司。公司二楼的电子大屏幕上,红绿两色交替变幻,涨涨跌跌让高原上的人体会到中国股市的心跳。一位年过四十的藏族妇女盯着自己购买的股票说,“希望经济能快点好起来,我也能早日解套了”。
西藏社会科学院的藏学家巴桑旺堆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藏族曾经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西藏在吐蕃时期之所以强盛,是因为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文化。”
巴桑旺堆说,西藏吐蕃时期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就是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一代君王,他吸取了周围各个方向的先进文化,建设了一个强盛的吐蕃。
松赞干布曾经派使者到中国内地迎娶了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到尼泊尔迎娶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为西藏带来了佛经、儒家经典、史书、名家诗文和有关种树、医药、历法、星算等的书籍,还有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史料评价,这些文化、技术成为日后吐蕃走向强盛的中坚力量。
然而,当青藏高原被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后,原来的开放精神被保守和封闭取而代之。“当时的西藏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藏传佛教上层僧侣和世俗贵族共同统治着广大农奴和奴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说,藏传佛教不仅控制了西藏社会的思想文化,而且渗透到方方面面,上层僧侣不仅在文化上,而且在经济、政治上控制着社会。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雪域高原上统治了近千年,直到一九五九年的那场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藏民族开始挣脱束缚重新走向开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之际,西藏也迎来了重新对外开放的新一页。伴随着近年来青藏铁路的开通,出入西藏都变得更加方便。而每年三四百万的游客入藏,也使西藏民众接触外界的机会大大增加。如今,西藏当地的生意人越来越多。
藏族“的哥”次仁现在就是一个生意人。过去,他和其他一些藏族朋友一样,不屑于经商,但现在,他每天开着出租车在拉萨的街面上载客。“以前一到冬天就在茶馆喝茶,现在开车挣钱,生活过得也挺充实。”次仁现在月收入三四千元,他未来的目标是给自己买一辆小汽车。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的副厅长艾俊涛说,西藏的开放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藏族同胞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参与意识增强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完)